<正> 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较为普遍它是修辞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一、就词的分类来说汉语语法史表明:汉语词类的区分是逐渐明确的。在先秦人们对汉语词类的语法作用的认识并不怎么明确没有词性的概念。因此在运用时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常常是随表达的需要而用之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定。这种情况在有现代语法观念的今人来看便觉着那是"活用"了。例如"粪"这个词在先秦就有多种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①《礼记·月今》:"可以粪田畴"。②《荀子·强国》:"堂上不粪则郊草不瞻旷芸。" 这里的"粪"都是用作动词例①作"施肥"讲例②作"清除"讲。③《左传·襄公十四年》:"卫候其不得入矣!其言粪土也.亡而不变何以复国?" ④《战国策·秦策五》:"今子无母于中外托于不(本文共计1页) [继续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