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东南亚宗教的起源、传入、发展为研究对象,以“传播”和“嬗变”为分析维度,探讨东南亚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对宗教发展的影响,分析外来宗教传播及其与本土信仰结合的嬗变路径,梳理东南亚宗教间的流动和互动,总结东南亚宗教史发展规律及特点,时间段是从上古到20世纪中叶。

宗教是构成东南亚各文化圈发展的核心要素。东南亚的本土宗教是万物有灵和多神崇拜,出现于远古,构成这一地区宗教最深厚的底色。公元前后,印度宗教传入东南亚,王权与神王崇拜相结合,印度教与佛教相结合,本土宗教与印度宗教相结合,深刻影响到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宗教的嬗变。东南亚是典型的外源型宗教传播模式,儒教、佛教、道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不断传入并扎下根来,先后形成儒教文化圈、上座部佛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天主教文化圈。到了近代,西方殖民和外来移民,带入更多的宗教,使得东南亚宗教更加呈现出多样性,几乎世界上所有宗教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信徒和立足点。

本书运用大量一手资料,包括中国古籍、越南古籍、马来群岛国家的古籍,同时还运用英文、越南文、印尼文资料,梳理东南亚宗教的传播与嬗变。此外,本书配以大量照片,大都是作者田野考察所拍摄,为东南亚宗教史提供更直观和感性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