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并非只是认数字或学习运算而已,对幼儿来说,数学概念需要从生活中演练,才能进一步发展出更高层次的能力,并用数学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国高中之后,很多人觉得数学越来越难,越来越无法“理解”,于是放弃了数学。事实上,“理解”涉及思考、推理,这正是数学的本质,如果孩子从小习惯以记忆背诵的方式来学习数学,想要培养推理思考的能力确实很困难。
不过,学习可以很生活化,数学的学习更是如此。如果孩子从小能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甚至与数学共舞、喜爱数学,就能提升面对数学时的信心。
对幼儿来说,数学概念需要从生活中演练,才能进一步发展出更高层次的能力,并用数学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小芬用小纸箱当推车,里面塞满5个心爱的小布偶,可是坐在最后的小熊老是跌下来。小芬调整了好几次,布偶们总是坐不稳,于是他决定让小熊坐上车,最小只的小兔子塞在自己的口袋里,继续高高兴兴地玩推车。
》你看到了吗?孩子正在试着解决问题,他面对的有“空间”和“数量”的抉择,还有“大小”的考虑,即使他现在还说不出自己为什么做了这样的决定,但在尝试解决问题中,他已经表现出许多与数学有关的思考能力。
面包店里,小祺看不到架子上的面包,嚷着要爸爸抱高高。小祺被爸爸抱起来后,伸手指著其中一种面包说:“我要尖尖的,妈妈要圆圆的。”爸爸故意问:“爸爸没有喔?”小祺装个鬼脸笑一笑,指著吐司说:“爸爸吃最大的。”
》生活里经常需要用到数学概念来沟通,像是“高低”、“大小”、“形状”、“数量”、“一对一的关系”或“时间”等,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半小时后见。”两个人就有了共同的标准;玩躲猫猫时说:“我数到10就要开始抓人啰!”也是沟通的展现。
星期日要去动物园玩,爸爸问:“要坐捷运,还是搭计程车呢?”妈妈说:“计程车太贵,节省一点好了。”3岁的妹妹担心地问:“要走路去吗?”5岁的姐姐马上接着说:“是搭捷运啦!好棒!我最喜欢搭捷运了!”
》伟大的数学家牛顿曾流传过一个故事:他在门上为大猫开大洞、为小猫开小洞,方便猫儿出入,显然他想过头了。幼儿的推理一开始可能很粗糙或有盲点,但当他累积够多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也提升了,做出的推论就能越合乎情理。
数学是“知识的连结”
娃娃最喜欢翻哥哥的数学练习本,他看到本子上画了好多苹果,哥哥在每个苹果下面画上一个圈圈,还写上一个大大的8。娃娃很羡慕哥哥,忍不住偷偷用铅笔又画上一堆圈圈,哥哥看到了,赶紧跑过来抢回本子。
》幼儿必须学着在具体实物、图片及数学抽象符号之间,渐渐找出连结的意义,这样的过程正代表着数学和其他的学习领域都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各类实验或调查里都有很多数据分析,即是将知识、讯息具体化的表现。
透过以上的例子,就知道数学并非只是认数字或学习运算而已,爸妈可以观察孩子想玩什么、怎么玩,听他说些什么、发出哪些讯号,再以数学内涵或观点来回应,孩子的数学概念就能在生活中逐渐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