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菲特主义》读到一个作者Jeff Matthews认为巴菲特没有正面回答的问题。这是2008年年会上一位来自德国股东的提问。为何在德国买不到喜思巧克力,但同样原本是一间小公司的瑞士莲巧克力,已经成为行销全球的大公司。

作者认为很可能是巴菲特的节俭所造成。被波克夏收购的企业,往往第二天就会失去对现金的掌控权,所有资金除了必要的营运资金,都会收回由巴菲特来投资,子公司不再自己与银行往来,波克夏就是子公司的银行。而对巴菲特而言,取出最多的盈余供他再投资,可能是比让子公司投资于扩展业务更合适。

我想,这个关键是哪些扩展会成功,哪些会失败,并不容易预测,而巴菲特若想维持低度管理的方式,则更不容易掌控哪些扩展是合理的,高报酬率的,哪些又是不好的。因此,维持更严格的扩展条件,尽量将资金抽回,才是维持高效率,又不需要高度管理的方案。而且,轻易答应一家的扩展资金需求,就得答应许多下一家,在旗下公司的本业扩张上过度节俭,可能经历某些失败后,才得出的的选择。

Jeff 也提到1956年,26岁的巴菲特,募集的有限合伙投资事业,条件是不收手续费与薪资,但只要名目年报酬超过6%,他就能获得利润的四分之一。13年后合伙资金累积到1亿美金,巴菲特则拥有2500万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