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的考古调查和发现证明,中国在六世纪中期就已开始使用石材作为传承佛教文本的媒介,正如安阳小南海石窟的刻经题记中所说 ‘镂石班经,传之不朽’,较之纸质文本的脆弱和容易修改,金石被视为长久保存佛教经典的首选载体。伴随着佛教在中亚和东亚地区的广泛传播,佛教石刻材料逐渐呈现出多样性趋势,不再局限于佛教经典的镌刻,大量与佛教相关的碑刻题记与墓志也不断涌现,成为研究当时佛教流布与社会信仰状况的重要资料。
2019年8月20日至21日,‘中亚和东亚地区的佛教金石雕造、保存和研读’ 研讨会在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 (St Anne’s College) 举行。本次会议由旭日全球佛学网络 ([URL]) 主办,北京大学佛教经典与艺术研究中心、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的 ‘拔地入云’ 计划 ([URL])、龙门石窟研究院协办。在本次研讨会上,来自东亚、欧洲及北美等地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相聚于牛津大学,从宗教学、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学等诸多角度发表其对不同佛教石刻材料的研读和理解。本卷收入12篇会议论文,涵盖了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地区的石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