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周就要征战百公里了。
长距离越野,除了好好的进行赛前拉练,在赛中我最关注的就是电解质补给了。
因为在长时间运动时我们会流很多汗,从而导致电解质流失,及时补充电解质是保证运动安全与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
有经验的跑者都会提醒你在补给站多吃些榨菜,以补充盐分。
但是我是属于那种越野赛肯定吃不回来报名费的那种,所以在补给站往往吃不下太多,更别说不怎么美味的榨菜了。(话说 Columbia 崇礼 168 我最喜欢的是补给站的水果捞)
所以我会选择不怎么占肚子的“盐丸”来补充流失的电解质。
盐丸的学名叫做 “电解质片”,英文名称为 “Electrolyte Tablet”,其名称中并没有特指盐,但是 Na+ 离子是盐的主要成分,故此多被国内跑友俗称为 “盐丸” 了。
作为一名盐速跑者,我决定对 X 宝上常见的盐丸做了一个成分对比。
不同品牌的盐丸,每个“丸”的重量都各不相同,按每 100g 来统计当然更公平,但是在飞奔着的时候我们都是拿起一个盐丸就吃了,根本不会在意一粒盐丸的重量,所以这里就用每一粒盐丸的含量来做对比了。
数据来源于各产品包装,去除了无关紧要的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姜根粉等指标。
这里只对比一下成分,就不做推荐了,毕竟我也没吃过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