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土地供应有助楼价下跌,但香港乃至国际上为何大批没有任何物业的市民,均反对政府增加土地供应?
香港人口密度高,市民面对住屋困难问题。(亚新社)
供应增加,价格下降,这是需求定律的一个十分简单的含意,同时亦是所有经济学入门的第一课。道理是十分简单,含意亦十分清晰,不过,有些人有时并不愿意接受一些简单的道理。
举个例子吧。两位栏友徐家健、曾国平和我在这专栏写过近百篇有关本地楼市的文章,当中的主调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土地供应是楼价下跌的不二法门。
然而,多年的笔耕对民智似乎是毫无影响。当然,人微言轻,三个象牙塔的学者没有人听并不出奇。不过,本地楼市往往几百甚至过千万上落,业主们和买家们总不会对楼市毫无认识吧?
从私利的角度看,害怕变成负资产的业主们反对增加楼市供应并不出奇,但对不少没有物业在手的准买家来说,反对土地供应的增加就显得十分奇怪,而从我粗略的观察看,本地不少反对增加土地供应的KOL,或其支持者本身都似乎没有任何物业。
反对增加土地/楼市供应并不是本地独有。有趣的是,这些租客的经济学水平其实并不低,因为他们大都明白其他市场的供应与价格是成反比的。为何只有楼市是特例呢?其中一样同样有趣的发现是相对其他市场,他们更认为发展商是高楼价的罪魁祸首。
回到本地,那些反对增加土地供应的KOL或其支持者,积极反对一些与自身利益相违背的政策,是因为他们本身有更崇高的理念(打倒万恶的发展商),还是其实他们的经济学水平有待提高,又或者两者皆是?政府要多多研究了。
原刊于《am730》,本社获作者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