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
无无禅师是位说法直接、问禅犀利的禅师,讲佛法从不“拐弯抹角”。 优秀的禅师如同眼光锐利的射击手,所瞄准的就是目标,而这目标就是了悟心性。所有他的开示明白地绕着这个重点,即使弟子问感情、问事业、问人际,种种五花八门的世俗烦恼,所牵引出禅师的教导就在加深读者的信念:自性的宝藏如此珍贵,是清净、是光明,没有任何问题
马祖道一12岁时到南岳衡山,拜怀让禅师为师,出家当了和尚。 一天,怀让禅师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 怀让禅师拿起一块砖,在道一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道一被这种噪音吵得不能入静,就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 怀让禅师:“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怀让禅师:“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怀让禅师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
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嗣人。‘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可见他对禅门的贡献。 一日百丈禅师说法圆满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禅师问道:‘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 老者答道:‘我某甲不是人实系一只野狐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某甲回答说:“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一转语以希能脱野狐之身!’ 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老者于言下大悟作礼告辞后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寺中大众到后山石岩之下洞内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尸禅师嘱依亡僧之礼火葬
一个信徒拜访赵州禅师,因没有带礼品,于是歉意地说道: 我空手而来。 望者信徒,赵州禅师说道: 既是空手而来,那就请放下吧! 信徒不明白,反问道: 禅师,我没带礼品来,你要我放下什么呢? 赵州禅师立即回答道: 那么,你就带着回去好了。 信徒更是困惑,说道: 我什么都没有,带什么回去呢? 赵州禅师回答道: 你就带那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回去好了
他写了不少的诗,也有了一定的名气,可是,他还有相当一部分诗却没有发表出来,也无人欣赏。为此,诗人很苦恼。 诗人有位朋友,是位禅师
过去已经消逝,未来尚未发生,只有当下此刻能够体会。 《“我已到了,我到家了。”僧人悠悠地唱着…,在人间净土的“梅村”之中感受微风清拂,树枝摇曳,一行禅师漫步于静谧森林中,带领信徒回到心中真正的家,透过“奇异博士”班尼迪克康柏拜区感动献声,让禅师如大地般的话语生命力,环绕在我们之中,当天边曙光渐起,正念的钟声呼唤着每个人─放下手边的事,深沉地感受生命的当下
两个年轻人,工作都遇到了十分不顺心的事,便相约一起拜见禅师,寻求解决方法。 只见禅师闭着眼睛,许久后,说了五个字:“不过一碗饭。” 两人回到公司后,一个人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仍然待在公司
一位行者到寺庙中拜谒在这里修行的禅师,希望禅师能够解开他心中的疑惑。 禅师看了一眼行者,说道:“你先回去吧,明天中午的时候再来,记住不要吃饭,也不要喝水。” 尽管行者并不明白禅师的用意,但还是照办了
在《一心走路》里,一行禅师与我们一起探讨心理学、脑神经科学与禅修的关系,阐释心意识的功能。禅师教导我们如何培养自由与理解,不过于偏离实相,以能看到已经存在的幸福条件。 每个人内在都有一个佛陀,只要我们不断向内洞察自己的心,让心趋向于良善的事物,保持正念地安住当下,并为心识注入快乐的习惯,那么,当遇到困难时,根本无须担心,因为我们内在的佛陀将会伸出援手,让我们自生命的功课中获得疗愈与平静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
有位中年人觉得自己的日子过是非常沉重,生活压力太大,想要寻求解脱的方法,因此去向一位禅师求教。 禅师给了他一个篓子,要他背在肩上,指着前方一条坎坷的道路说:“每当你向前走一步,就弯下腰来捡一颗石子放到篓子里,然后看看会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照着禅师的指示去做了,等他背上篓子装满石头后,禅师问:“你一路走来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回答说:“感到越走越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