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在东方电视台的“头脑风暴”中说过一句话,当时听了感觉特别有道理:
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为凡人,也有众多的闲人和狂人,但有圣人吗?
我们一般把孔夫子之类称为圣人,他们真的是圣人吗?他们没有欲望吗?
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有和他们打过叫道,不敢妄下评论,仅以推测之。
没有熟读《论语》,只大概听说孔夫子周游列国以“推广仁政”。如果没有欲望,为什么要不辞辛劳?当然很多人要说是为普渡众生,但真的没有私欲吗?不想以此造成影响而成名吗,不想籍此以解决生活必须吗,不想以此为一生的追求吗?
有很多执着的人有执着的追求,可以为追求付出一切。这些被执着的事可能是个人小事,也许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起源于个人追求(是一种私欲),只是结果可能大不相同。
就如现在的很多慈善家,起初做企业做事业,可能是因为生计,也许因为对某种事务的兴趣或好奇,也许是因为权力和地位,也许是自我价值的体现,也许是名望...这些都是欲望,都是私欲;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为了别人为了大众。有些人为了自己的追求,可以放弃名利,但追求本来就是一种强烈的欲望。
真的有圣人吗?我想没有。如果人没有了欲望,活着是为了什么呢?如果是有目的的,目的本来就是欲望。如果无欲,他们可以不做任何事情,对社会有什么作用?我们需要这样的圣人吗?如果说一定要找出无欲的人,可能植物人是属于这一种。
所以每个人都有欲望,只要先满足私欲才可能考虑其它利益。这样说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应该是最有哲理的。当然满足私欲的前提是不损害他人利益。
突然联想起经常和同事或下属说的一句话应该是有哲理性的。不管你在哪家公司上班,为谁做事情,先要想对得住自己,再想对得住企业。同样的,不能因为自己的利益损害企业的利益。
欲望是促成成功的必要条件,挖掘欲望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组织变革的成功,除了树立组织的共同目标,还要深层次挖掘组织中个人的欲望。精益生产变革不仅要思考精益生产对组织的利益,也要探讨精益生产方式对组织个人的利益。
因此如果把这句话稍微改改可能更有道理:
无欲者为死人;
每个人从“哇哇”落地时都是凡人,当很多欲望没有或不能满足则变为闲人,欲望实现的太多、太顺利则变成狂人,平淡一生者终为凡人,但最终都要变成死人。所以人的轨迹无外乎
这就是命。所以说世界上没有圣人,或者说都是圣人,每个人从懂事起就会有欲望直到死欲望才消失。
真希望在精益生产过程中有很多狂人,精益生产究竟对个人有哪些利益,能满足人性的哪些欲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