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23日在海南文昌成功发射。(中新社)

中国23日在海南文昌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一号”探测器,这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希望通过此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科学数据,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新华社报导,23日中午12时41分长征火箭发射,飞行约2167秒后,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它在飞行约七个月后,明年2月到达火星附近,并择机展开着陆、巡视等任务,进行火星科学探测。

据了解,这次火星探测的工程目标,一是准确找到火星、进入/下降/着陆、长期自主管理、远距离测控通信、火星表面巡视等关键技术,实现火星环绕和巡视探测,获取火星探测科学数据,实现中国在深度太空探测领域的技术;二是建立独立自主的深度太空探测工程体系,包括设计、制造、试验、飞行、科学研究、工程管理,以及人才队伍,推动中国深度太空探测的可持续发展。

报导称,天问一号主要是实现对火星形貌与地质构造特征、火星表面土壤特征与水冰分布、火星表面物质组成、火星大气电离层及表面气候与环境特征、火星物理场与内部结构等研究。

本次火星探测任务于2016批准,由中国国家航天局策画,由工程总体和探测器、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

报导称,中国火星探测是一个开放性科学平台,包括港澳大学等多个研究机构参与研制,也与欧洲太空局、法国、奥地利、阿根廷等国家和组织合作。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直径约为地球的二分之一,距地球最近约5450万公里,最远约4亿公里;“天问一号”的名字源于屈原长诗《天问》,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受天体运行规律约束,火星探测窗口期(地球与火星最近的距离)每26个月出现一次,并且窗口时间较短。自1996年以来,几乎每个发射窗口都有火星探测器发射。

中国的火星探测器携带了地形地貌的导航相机、土壤和水冰的探地雷达、探测雷达、多光谱相机、磁场探测仪、气象测量仪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