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带着婴儿在公车上,虽然在妈妈极力的安抚下,婴儿还是持续地哭闹。五分钟后,身边的一位男乘客跟妈妈说:“小姐可以请你先下车吗?”
如果,你是那辆车上的乘客,你会怎么做呢?
如果,在职场上发生这样的情况,你又会怎么做呢?
当然,说话都有其背景,仅用报章的报导,不能够还原或论断这件事情的始末。不妨当做一个练习,用这个例子来谈谈沟通。
“小姐可以请你先下车吗?”这句话听来,虽然委婉却又刺耳。
对方用了“可以”、“请”、“先...”,听起来像是征询意见的问句,但其实隐含的是浓厚的情绪,关上了沟通的门。
说出情绪,并不一定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又或者,你只是想要表达出希望对方照办,根本没有想要沟通的意图。在职场上,要留意这样看似沟通实为关门的沟通习惯,可能会在沟通时造成反效果。因为--说话,不等于沟通。
沟通不一定需要达到一致的目标,也可以是意见的交换。把沟通的彼此想成河的两端,沟通是运用语言、表情、肢体、语气、动作....架构一座桥,让彼此理解想法,促进了解。如果这句话说出去是把桥上的门板抽掉,这是“通知”,而不是“沟通”哟。
如果还是不太清楚,有个练习可以试着做做看--替换主词。
如果今天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另一个人来跟你说:“先生,可以请你先下车吗?”你的感受是如何呢?
可能的情绪包括“错愕”--关你什么事?“挫折”--我做错事情了吗?“气愤”--你凭什么只是我?“无奈”、“误解”...... 这些较为负向的情绪。
也就是说,你从字句中接收到的讯息,转译到脑袋唤起的经验是不好的。
当说话者将主词换成自己,就能用同理去理解那位妈妈的紧张。
在这个例子里,借由主词替换理解到妈妈的情绪,就可能在沟通的情境中有所缓解。同理不是目的,记得想想达到这个目的有哪些方式呢?也可以再询问妈妈需不需要帮忙。
在职场说话前,记得为自己保留一些空间,想过再说出口。
说话的方式是一种习惯,除了觉察,还可以加上这个随时随地可以做的练习:沟通前,先想三秒钟。
三秒钟不长,只是吸口气的时间,却足以切断自动播放的说话模式,给自己一些回应的空间。
2. 想要达到这个效果,有没有中性一些的说法呢?
说话前深吸口气,想想自己将要说的话,替换主词先去感受、记得沟通的目标、找到中性的说法。短短三秒钟,今天就试试看!
3. 说这句话想要达到什么效果,有中性的说法吗?
一次三秒钟,观察自己、做出选择,生活里的沟通有机会变成一种良性与善意的赠与哟。
妈妈带婴儿哭闹 乘客:请你下车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