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9
阅读龚细鹰的《棉花的味道》,完成下列各题。

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2个多月后,棉花长得有几尺高了,翠绿的叶子如张开的小手掌,在风中轻轻摇摆。母亲说,该给棉花“打顶”了。她熟练地格住棉花杆顶部的一部分,稍一用力,“咔嚓”一声将它折断,对着一棵棵棉花“狠下杀手”。在这块棉地里,母亲不知倾注了多少汗水!可她为何又要毁掉它呢?我着急地大叫:“妈,棉花会死掉的。”母亲轻轻一笑道:“傻孩子,这时舍不得打顶,以后我们就收不到多少棉花。”

②看到那么多被母亲折断的棉枝七零八落摔在地上,我心痛极了,执拗地要求母亲分两棵棉花给我种植,并坚持不给它们“打顶”。

③母亲的挟择是对的,“打顶”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开满了白色、粉色的花,而那两棵没“打顶”的棉花主秆长得太高,阻碍了侧枝的生长,侧枝少而且短,虽然看上去绿叶葱笼,却只有稀疏几朵花开。母亲指着那两棵棉花对我说:“看到了吧,有时候该舍弃的东西就要舍弃,否则会失去更多。”

④不久,母亲棉田里的花谢了,一个个壮实的棉桃长出来。八月,棉桃如石榴一般张开了小嘴,煞是好看,几天后,雪一般的棉花灿然盛开在枝头。

⑤午饭后,酷热难忍,母亲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摘棉花。她挽着一个大竹篮,走进棉田里,双手快速地采摘着棉花,汗水湿透了衣衫。天空湛蓝湛蓝,一望无际的棉田如一片无垠的雪地,身穿浅蓝布衫的母亲被白色的棉花簇拥着,如一位神奇的织女在灵巧地编织一张巨大的白毛毯。

⑥一天夜里,我看见母亲站在院里安静地望着天上。明月皎洁,一片一片的白云层层叠叠,整齐排列在深蓝色的夜空,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母亲的脸显得格外柔美,她喃喃道:“天上的云真好看啊,像棉花一样。”母亲读书不多,却能用最熟悉的东西、最贴切的比喻描绘眼前的美景,繁重的农活、生活的磨砺使母亲像大多数农妇一样唠叨、凡俗,但她心里却同样有对美的无限憧憬。

⑦初冬,母亲就开始用新棉花给我们做棉衣、棉鞋、棉被,给长大的姐姐做嫁妆。机器轧过的棉花变得更加柔软洁白,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铺在崭新的布上,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新棉被蓬松厚实,我撒着欢儿在上面翻跟斗。雪后的田野如同一床松软的大棉被。我穿上新棉衣跑进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扭头却看见母亲提着一篮翠绿的青菜从菜园走来,脸和手都冻得通红,她身上是一件穿了很多年的棉袄。我问:“妈,你冷吗?”母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眼里漾着笑意:“妞儿不冷,妈就不冷。”

⑧晴朗的冬日,母亲把棉被抱到太阳下曝晒。晚上把头埋进被里,会闻到一股香咪我问母亲:“你放了什么在被子里?香香的,真好闻。”

⑨母亲说:“哪来的香味?那是棉花的味道。”

⑩母亲老了,再也干不动农活,不能种棉花了,儿女们给她买了羽绒被、羽绒服,可母亲还是说冷,姐姐买来新棉花给母亲做了棉衣、棉被。穿上用蓝色金丝绒布料做的新棉袄,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⑪母亲去世多年后的一天,我走在街上,看见前面一个穿着蓝色金丝绒棉袄的老人背影极像母亲,顿时心跳加速,明知不可能,但还是身不由己紧跑几步追上她……

⑫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子,伫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哽咽无语,一任泪雨滂沱。

⑬多年以后,我还经常闻到母亲说的“棉花的味道”,它柔软、浓密、温暖,将伴随我一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棉花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第④段从侧面烘托了母亲的形象。
C.第⑪段意在强调我见到母亲的背影时内心的激动。
D.文章以记叙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富有感情。
【小题2】通读全文,文章围绕“棉花”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其中三件。
【小题3】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请简要赏析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
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
②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母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眼里漾着笑意:“妞儿不冷,妈就不冷。”
【小题4】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小题5】文章以“棉花的味道”为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19-20九年级上·福建福州·期中
知识点:其他现代作家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手中那根棍

张金刚

①“哒、哒”,木棍敲击水磨石地面的声响,回荡在医院走麻,有些突兀。我搀着母亲的左臂,母亲右手拄着拐棍,慢步走向楼上化验室。一声,再一声,敲得我心上有些生疼。

②这木棍是我从朋友那里淘到的深山六道木,褪了皮,直溜、光滑、坚硬;选一枝权处,留段握柄,截断,磨光,正好给走路已然蹒跚的母亲当拐棍。她眉头一皱,不乐意了:“我不需要这玩意儿,拿走,拿走。”我随手撂在了门后墙角,任其搁置数年,积了厚厚的灰尘。

③这次母亲头晕、腿疼,我将擦拭干净的拐棍递给她。母亲叹口气,一手扶着门框,一手颤颤巍巍接过,第一次拄着上了去医院的车,边走边念叨:“到底还是拄上了呀!”一向要强的母亲,终因拄上那根拐棍,让她服了老。

印象中,母亲手中似乎倒是常握着一根棍。只不过,先前那根棍总是被母亲自如支配,“舞”在手上,支撑起我们全家虽贫穷却未倾倒的烟火日子。

⑤“娘,我回来了!”远远望见,母亲正趴在锅上,挥舞木棍,搅着一锅金黄喷香的玉米面疙瘩,腾起的热气模糊了她年轻的面容。哪料,母亲猛扭头,直起腰,不管燃着火、做着饭,举着搅棍就朝我冲来,嘴里骂着:“我叫你和同学打架!”看来是有人提前告了我一状。

⑥我生怕被母亲逮住,便扔下书包,撒腿就跑。母亲跑得快,我跑得更快。她停步喘口气的当儿,还不忘将搅棍横在嘴边,转着圈儿地啃光粘在上面的玉米面,边啃边嚷:“小兔崽子,给我站住!”我跑上了山,母亲忽地站定,一跺脚:“不好,疙瘩煳了锅了;回来再找你算账。”扭头,挥舞着搅棍,冲回了家。

⑦当我从山上折了两根六道木回家,送给母亲做搅疙瘩棍时,饭菜已摆上了桌。我“嘿嘿”一笑,分明闻到了丝丝煳锅的味道。如今,母亲已没心气搅疙瘩给我吃了,可那两根被母亲磨得溜光的搅棍,还挂在墙上。

⑧近年,回老家多,常拿起那些老木工具,帮年迈的父母做些活儿。每次干活儿,母亲都会嘱我穿上那双在家时穿过的布鞋。那是十几年前,我陪母亲在灶前闲聊。先聊到她打小没念过书,连名字都不会写,我便握着她的手,她握着烧火棍,一笔一画在地上教她写“李向荣”;后来,她又在墙上陆续写了很多遍,越写越好。再聊到我很怀念儿时的千层底,母亲便扔掉烧火棍,随手折了两根柴火棍,敲我一下:“抬脚!”量过脚底板长、宽,收好长棍、短棍,花一个月时间,一针一线为我做了那双布鞋。穿在脚上,下地,进山,走路,踏实、舒服得很……

⑨上医院二楼,母亲身体明显侧向了我,我的右臂不由加了把力。木棍的声响已很微弱,我生怕打滑或拄空,叫母亲停下,接过木棍夹在了我的左腋下。母亲虽然重复说:“拄着棍儿能走,能走。”却分明又将身体压向了我,我的右臂不由使足了劲,反倒走得快了,稳了。

⑩住院观察一周,无大碍,便回了村,但那根六道木拐棍却成了近八十岁老母亲的手中之物,从不离身边,可行动也仅限于院里院外几十米的范围。坐在院里,还不时将拐棍挥在手中,轰轰鸡,扒拉下乱柴草,指点父亲和我做这做那。我让她写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划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日后,母亲再自己进山,出村,肯定是不可能了。只能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拄着我;甚至,干脆拄着我了。

【小题1】选文第④~⑧段写了与“棍”有关的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小题2】第④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3】下列句子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请简要赏析。
(1)我搀着母亲的左臂,母亲右手拄着拐棍,慢步走向楼上化验室。
(2)母亲虽然重复说:“拄着棍儿能走,能走。”

父亲的节日

金鑫

①那一天,参加一个集体宴会。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转到我面前,扬着手中一束花花草草,很兴奋的样子。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一排花篮上抽抽取取,制作了一束鲜花。我逗他:“给我吧。”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为什么要给你爸爸呢? ”我问。他扬起小脸:“明天是父亲节呀! ”

②哦,是父亲节。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料,他又扬起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 ”这一问竟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还未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③孩子看出了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爸爸吧,他一定会很高兴的。”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

④第二天是星期天,早晨,父亲来看我们了。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中。看到父亲,我突然想起昨天小男孩给我的花儿。那一枝花儿,我压根儿没考虑带回来,顺手放在了饭桌上。我猜想,父亲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

⑤敲门声也唤醒了女儿,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爸爸,把眼睛闭上。”我以为她要跟我撒娇,或者做捉迷藏的游戏,便佯装闭眼。她拿出一个手工做的桃子,放到我的手上。待我睁开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桃子! ”

⑥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局面有些尴尬。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 ”随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劲儿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将她引到阳台上玩儿,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在帮我解围,这一天,毕竟是父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⑦过了一会,父亲又走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听你母亲说,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见我接下钱,父亲又开了口:“老家的杉木已成材,还有一些槐树楝树,都伐倒了,放在河里浸泡,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也帮不上你们什么大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⑧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插秧,你母亲叫我早来早回。”母亲前几天刚从我这儿返乡,一定是她与父亲商量好了的。父亲说走就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给我几本,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 ”

⑨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等秧插完了,陪你母亲来,她喜欢看戏嘿。”

⑩父亲拿着书,又带着戏票,欢欢喜喜地走了,我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沓钱,沉默了好一阵子。

【小题1】请写出第③段“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一句中“有心人”所包含的两层意思。
【小题2】联系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过一会,父亲又走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
②我手里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沓钱,沉默了好一阵子。
【小题3】联系上下文,品读父亲的语言,回答问题。
父亲向“我”要书时,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给我几本,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情感?
【小题4】文章最后写道:“我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沓钱,沉默了好一阵子。”请说说“我”在沉默中想到了什么。
【小题5】试想,如果“我”带回了那个小男孩送给“我”的康乃馨,那么,“我”会不会把它作为父亲节礼物送给父亲呢?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泰山魂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北京的一所大学任教。仲夏时节,系里组织老师们赴泰山旅游。那一天,晴空透着迷人的蔚蓝,我和同事们背着大包小袋,开始了登山的旅程。

②那时,我对爬山毫无经验,仗着年轻力强一路小跑,把同事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没几个回合下来,我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地喘起来。回头时,发现后面跟上来一股奇异的人流,仔细打量才发现是一队换着担子上山的农民。他们大多赤裸着上身,驼弯的脊背显示出常年劳动的艰辛。他们头上缠着宽宽的白布带,肩上垫着棉制的脖套,把一条擦汗的毛巾搭在扁担上,一步一步地艰难挪动。不一会儿,擦汗的毛巾就能大把大把地拧出水来,滴在石阶上,瞬间又被蒸发掉。我深深地被震撼了——如此陡峭的山路,如此沉重的负荷,如此危险的爬登,他们要付出多少生命的能量和健康的代价?

③刚到中天门,我的胸膛闷涨得仿佛要爆炸一般,双腿像灌了铅,一步也挪动不了了。刚刚被我落在后面的挑夫们都不紧不慢地赶了上来。走在最头里的在歇脚时跟我打了一个照面,这是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汉子,身板结实,目光有神,脸上凸凹的皱纹道出了他一生的沧桑,左肩上有一块明显的疤痕。不多久,又赶上来一位小伙子,轻声地喊了老汉一声

④老汉向我直摇头。小伙儿,不能像你这样爬山。我连回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要沉下心来,一步一步,步步有根。

⑤几句攀谈,我了解到挑夫们都是山下几个县的农户。因泰山上要修建缆车、扩建宾馆,急需各种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他们就借此机会集体外出打工。我好奇地问:一天能挣多少钱?他告诉我,不按天算,挑到山上论斤称,有多少算多少。那称一斤给多少?他似乎很不情愿回答这个问题。过了半天,他才支支吾吾道,就几分钱。我差一点吼出声来,这么重的活,这么一点报酬,你们也干?养家糊口呗。停了一会儿,他又补充一句,这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⑥简直不可思议!

⑦以蜗牛速度爬山的我,几乎是和老汉并行了。这时感觉自己带的物品和身上的每一个配件,都成了累赘。老汉向我招招手,示意我把背包水壶放到他的担子上。我告诉他,这可不行。你已经是千斤压顶了。我付钱,行不?他瞪了我一眼,没说一句话。他儿子过来把我的东西了过去。我太累了,半推半就地把行李交给他们。

⑧我跟在他们后面艰难地爬着,心里一直在犯嘀咕。来前听说泰山上做小买卖的,心可黑了,漫天要价。我摸摸口袋里有限的一点"财富",真怕人家狮子大开口。好容易捱到了山顶上南天门的聚集地,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正当**着钱四处寻找老汉的时候,他儿子气喘吁吁跑过来,把背包水壶交给我。我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他人影就不见了。我又一次不可思议地站在原地。

⑨大家刚刚安顿下来,突然传来同行的一位老师得急病的消息。只见这位老师脸色苍白,双目紧闭,呼吸急促,我们匆匆请来山顶宾馆医务室的大夫。他告诉我们山上的医疗条件极为有限,必须尽快送往山下的医院。大夫支招,让我们赶紧去找泰山挑夫,或许他们有办法。

⑩我急忙去找同行的老汉。很快就在啃着大饼的民工人群中发现了他,向他说明情况,请求援助。我话音未落,他噌地站了起来,约了三个同伴,说带路,救人要紧!。他们让患病的老师盖着被子躺在床板上,用头上的布带连成长绳,把人紧紧地捆绑在床板上,防止下山时床板倾斜人会滑落。四位民工每人把住一个角扛在肩上,出发了。

⑪我拿着一小叠钞票递给老汉,大叔,这一趟要多少劳务费?

什么劳务费?

就是工钱!

⑭老汉严肃起来,紧绷着脸,说了四个字:救人要紧!我紧追他不放,把一沓钱塞在他手中。他瞪了我一眼,快速地抽出几张钱币,余下的一股脑儿塞在我上衣口袋里。俺们留下一顿大饼钱,够了。迎着扑面的热浪,他们急匆匆出发了。

⑮咔嚓!我快速摁下相机的快门,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那是四位中年农民,他们肩扛着用床板临时搭就的担架,**的上半身发着黝黑的光,微微驼弯的背上淌着条条汗水……每当我翻看到这张照片,都会感觉心被什么东西蜇了一下,那是我经受的一次灵魂的洗礼。

(作者李复威,文章有则改)

【小题1】通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并填空。
(1)偶遇泰山挑夫,传授爬山技巧——(2)A ___________   ——(3)感谢泰山挑夫,帮我分担行李——(4)B___________
【小题2】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他们头上缠着宽宽的白布带,肩上垫着棉制的脖套,把一条擦汗的毛巾搭在扁担上,一步一步地艰难挪动。
【小题3】文中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写出三点即可)
【小题4】叙事的角度就是记叙者(文章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叙述的。在叙事角度的选择上,本文和《我的叔叔于勒》有相同之处,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