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现代文阅读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280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是亲吻大地的云

张钧博

①我总觉得,姥姥家的棉花田,真像是一朵辽远的云。仿佛那燕儿掠过的天空是面镜子,把那上面的云儿,都映到人们的手边了。

②这片地,不过一亩多,种棉花的时间却比我的年龄还大得多。姥姥回忆,还在生产队里的时候这一亩多地就长起了棉花。当时分完口粮地,恰好还剩东坡的一块闲地,便分给了姥姥家。然而,东坡没水井,土也是松松散散,肉眼看见的荒凉。姥姥无奈地笑笑:种棉花吧,就当天爷爷把云彩给咱带手边儿来了。

③当时姥姥姥爷刚刚成立了自己的小家,生产队长欺负姥爷是个小年轻,时常是一天卖力流汗下来,十分的工分只给结六七分。姥爷气不打一处来,要和队长理论,姥姥拉住他:谁叫咱们刚成家辈分小呢,说不定是他嫉妒你身子壮呢。姥爷听了哈哈大笑,继而也就消了气。

④我时常想,姥姥温和的脾气,就仿若那蓬松的棉花,生活的苦难刚刚碰触,就立马被她的温和所包围了。而每一朵棉花,都是天际的云在亲吻大地,姥姥就像那云一样,拥有柔软、豁达的心境。

⑤姥姥家的棉花田里一年能收三四十斤棉花,姥姥手巧,棉花晒干后,用弓子打成绒子,蓬蓬的,手感好得很。打好的绒子,有的做被子,有的做棉衣,再取极少的一丛,拿去点煤油灯。原本无人认领的荒地,竟也被姥姥种出棉花,给贫瘠的日子点缀上许多温暖。

⑥姥姥是极爱孩子们的,听闻邻居谁家的孩子出生了,便取些棉花,做成一双漂亮的虎头棉鞋,两只虎眼精神得很。邻家的大娘总是乐呵呵地收下嘴里不住地念叨:真好,真好。

⑦先前过年,日子总归不如当今好,但即便再拮据,姥姥总是要给母亲和舅舅一人做上一身崭新的棉衣,让他们在大年初一的早晨,也能(方言体面之意)得不行。这些带着姥姥体温的棉花,为原本灰暗的生活织上了一层云,点上了一盏灯。

⑧再后来,生活逐渐好起来,姥姥姥爷已多年不种地,但那片棉花地却依然留着,姥姥说:年纪大了,多了种不动,这一亩棉花,权当活动手脚吧。

种棉花哪里是活动手脚这么简单的事?我偷笑。怕是姥姥忘不掉过往,忘不掉那段拿着棉花织成云朵,拿着生活的苦难织成笑靥的日子;忘不掉那段即便有大涝大旱,收成惨淡,也强打起微笑与家人一起对抗苦难的日子。抑或者,姥姥自己就是一朵亲吻大地的云吧。

⑩每一朵棉,都是心怀悲悯的云,在亲吻大地。它们长在麦稻不亲的荒地,默默地消磨着这片大地的苦难,为它带来生机和希望。

(刊载于2021.4,人周刊网)

【小题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事中以物——棉花为线索贯穿全文,并暗含着对姥姥的理解和爱。
B.文中的“棉花”既是实指田地种植的棉花,又象征着姥姥柔软、豁达的心境。
C.第⑨自然段写“我”偷笑姥姥年纪大了,还以为种一亩棉花是简单的事。
D.文章语言充满诗意,既能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又能从中获得生活的启示。
【小题2】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时常想,姥姥温和的脾气,就仿若那蓬松的棉花,生活的苦难刚刚碰触,就立马被她的温和所包围了。
【小题3】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写两点即可)
【小题4】请说说文章的标题“棉花是亲吻大地的云”好在哪里?
【小题5】请结合文章主旨,理解第⑩段文字的深层含义。
21-22七年级下·福建宁德·期中
知识点:散文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完成后面各题
访 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闯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小题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
【小题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
【小题3】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答:
【小题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小题5】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记韦君宜

冯骥才

①我不知道为什么,对一个人深入的回忆,非要到他逝去之后。难道回忆是被痛苦带来的吗?

②我第一次见到她时,并不清楚她是谁,这便使我相当尴尬。李定兴和我把我们的长篇处女作《义和拳》的书稿寄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后,没过多久,出版社负责长江以北的作者书稿的编辑室的组长李景峰便表示对这部书稿的热情与主动,亲自来天津召开征求意见的座谈会。李景峰来到天津时,还带来一个身材很矮的女同志,他说她是“社领导”。

③当李景峰对我说出她的姓名时,那神气似乎等待我的一番惊喜,但我却只是陌生又迟疑地朝她点头。我当时脸上的笑容肯定也很窘。会后,我请他们去吃饭——这顿饭的“规格”在今天看来简直难以想象!

④一九七六年的大地震毁掉我的家,我全家躲到朋友家的一间小屋里避难。在我的眼里,劝业场后门那家卖锅巴菜的街头小铺就是名店了,饭食自然是带汤的锅巴、热烧饼和酱牛肉。他们吃完就要回北京时,韦君宜对我说了一句话:“还叫你花了钱。”这话虽短,却含着一种很恳切的谢意。她分明是那种羞于表达、不善言谈的人吧!这就使我更加尴尬和不安。

⑤不久我被人民文学出版社借去修改这部书稿,住在北京朝内大街一百六十六号那幢灰色而陈旧的办公大楼的顶层。我每改过一个章节便交到李景峰那里,他处理过再交到韦君宜处。韦君宜是我的终审,我却很少见到她,都是在李景峰处间接听到她的意见。李景峰爱聊天,话说到高兴时喜欢把裤腿往上一捋,手拍着白白的腿,笑嘻嘻地对我说:“老太太(人们背后对韦君宜的称呼)又夸你了,说你有灵气,贼聪明。”我完全感觉得到,只要他在韦君宜那里听到什么好话,便恨不得马上跑来告诉我。他每次说完准又加上一句:“别翘尾巴呀,你这家伙!”

⑥我呢,就这样地接受和感受着这位责编美好又执著的情感。然而,我每逢见到韦君宜,她却最多朝我点点头,好像她并没有看过我的书稿。她走路时总是很快,嘴巴总是自言自语那样嗫嚅着,即使迎面是熟人也很少打招呼。可是一次,她忽然把我叫去。这次她一反常态,滔滔不绝;她与我谈起对聂士成和马玉昆的看法,再谈我们这部小说人物的结局,人物的相互关系,史料的应用与虚构,还有我的一些语病。然后,她从满桌书稿中间的盆地似的空间里仰起脸来对我说:“除去那些语病必改,其余凡是你认为对的,都可以不改。”这时我第一次看见了她的笑容,一种温和的、满意的、欣赏的笑容。

⑦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笑容。随后,她把书桌上一个白瓷笔筒底儿朝天地翻过来,笔筒里的东西“哗”的全翻在桌上,有铅笔头、圆珠笔心、图钉、曲别针、牙签、发卡、眼药水等,她从这乱七八糟的东西间找到一个铁夹子——她大概从来都是这样找东西。她把几页附加的纸夹在书稿上,叫我把书稿抱回去看。我回到五楼一看便惊呆了。这书稿上密密麻麻竟然写满她修改的字迹,有的地方用蓝色圆珠笔改过,再用红色圆珠笔改,然后用黑圆珠笔又改一遍。想想,谁能为你的稿子付出这样的心血?

⑧往往这种日子的一些细节刀刻一般记在心里。比如新疆作家沈凯,一天晚上他举着一个剥好的煮鸡蛋给我送来,上边还撒了一点盐,为了使我有劲熬夜。再比如朱春雨一次去“赴宴”,没忘了给我带回一块猪排骨,他用稿纸画了一个方碟子,下面写上“冯骥才的晚餐”,把猪排骨放在上边。至今我仍然保存这张纸,上面还留着那块猪排骨的油渍。

⑨有一天,李景峰跑来对我说:“从今天起出版社给你一个月十五块钱的饭费补助。”每天五角钱!怎么会有这样天大的好事?李景峰笑道:“这是老太太特批的,怕饿垮了你这大个子!”当时说的一句笑话,今天想起来,我却认真地认为,我那时没被那几十万字累垮,肯定就有韦君宜的帮助与爱护了。然而,我遇到她,她却依然若无其事,对我点点头,嘴里自言自语似的嗫嚅着,匆匆擦肩而过。可是我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没有交流的接触方式。她不和我说话,但我知道我在她心里的位置;她是不是也知道,我虽然没有任何表示,她在我心里却有个很神圣的位置?

⑩在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神灯前传》出版时,我去找她,请她为我写一篇序。我做好被回绝的准备。谁知她一听,眼睛明显地一亮,她点头应了。她嘴巴又嚅动几下,不知说些什么。于是《神灯前传》这本书出版后,第一页便是韦君宜写的序言《祝红灯》。在这篇序中依然是她惯常的对我的方式,朴素得近于平淡,没有着意的褒奖与过分的赞誉,更没有现在流行的广告式的语言,最多只是“可见用功很勤”,“表现作者运用史料的能力和历史的观点都前进了”,还有文尾处那句“我祝愿他多方面的才能都能得到发挥”。可是语言有时却奇特无比,别看这几句寻常话语,现在只要再读,必定叫我一下子找回昨日那种默默又深深的感动……人间的情感无须营造,存在的方式各不相同。灼热的激发未必能够持久,疏淡的方式往往使醇厚的内涵更加意味无穷。

⑪尽管老太太走了。这些情景却仍然——并永远地真真切切保存在我心里。人的一生中,能如此珍藏在心里的故人故事能有多少?于是我忽然发现,回忆不是痛苦的,而是寂寥人间一种暖意的安慰

(有删改)

【小题1】概括我和韦君宜交往的四件事。
【小题2】试分析第⑧段的作用。
【小题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这书稿上密密麻麻竟然写满她修改的字迹,有的地方蓝色圆珠笔改过,再用红色圆珠笔改,然后用黑圆珠笔又改一遍。(从加点词的角度)
(2)谁知她一听,眼睛明显地一亮,她点头应了。(从描写的角度)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第⑪段画波浪句的丰富意蕴。
阅读《红绿灯下》,完成下面小题

红绿灯下

迟子建

①在城市,当你走到十字街头时,往往会与红绿灯相遇。

②说来好笑,我最初来到城市时,最怕的就是过街。在西安和北京求学期间,只要是有天桥和地下通道,我绝不走十字街。我对红绿灯不信任,它们闪来闪去的,像是两只鬼眼,变幻太快,常常是绿灯一亮,我起步走,却遭逢侧向驶来的一串汽车,它们占据了半边路,阻断你。等它们过去后,你再前行,绿灯的心房就颤动了,红灯随之亮起,你被隔在马路中央,身前身后是川流不息的车辆,有被钢铁夹击的感觉。此时我总会联想起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中,那个被卡在机器中的工人,觉得自己是工业化时代的一个可怜虫。

③我喜欢回到故乡,其中的一个缘由是,在乡间路上,我不会为红绿灯左右。能够阻断我脚步的,有时是一群黄昏中归家的羊,有时是几只正午时通过堤坝,要下河戏耍的鸭子。

④据说在交通事故中,死于红绿灯下的行人占了很大比例。闯红灯,是肇事的元凶。有时是汽车闯红灯殃及行人,有时是行人闯红灯自蹈黄泉,这样的行人无疑就是举着阎王爷掷来的招魂牌在过街。不管责任在哪一方,倒霉的总归是人。所以家长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在过十字街时,如临虎口,总要拉起孩子的手。在幼儿教育中,学会通过红绿灯下的街口,也成了必修课。走到红绿灯下,人的心就会紧张起来,你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稍有不慎,就会酿下惨祸。在我眼中,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它主宰着人的生死。

⑤我在哈尔滨生活以后,习惯了走红绿灯。前些年,每当过十字街时,看见绿灯闪烁了,我会一路飞奔,分秒必争,抢在红灯敲响警钟时到达街对面。由于年轻,体力充沛,我与绿灯的赛跑很少有输的时候。当街口的行人集体闯红灯时,我也尾随其后,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汽车像一支支飞来的箭,刷刷地在我们身旁呼啸而过,可是大家对它们毫无惧色,我也心底泰然。

⑥2002年初春,爱人离开哈尔滨时,带我去花店买花。我们到了海城街的鲜花批发市场,我选了一束红色康乃馨,几枝黄玫瑰。当我把玫瑰拿在手中的时候,爱人说,别老买黄色的,换点鲜艳的颜色吧。于是,我挑了两枝娇艳的粉色玫瑰。他捧着康乃馨,我拿着玫瑰,散步回家。经由红军街桥下的十字路口时,恰好赶上绿灯眨眼了,我说等下一个绿灯再过吧。爱人说,你跟着我,能抢过去的!他个子高,步伐大,很快就跑到街对面了。我呢,一见红灯亮了,腿立刻就软了,向回撤。这样,我站在街这头,他站在对面,我们中间,是一台连着一台的疾驰的车辆。车辆就像汪洋大海,把我们分开了。三天后,爱人在回故乡的山间的公路上出了车祸。故乡的路没有红绿灯,可是他为了早点回到工作的地方,急于赶路,还是出了事故。他的心中,看来一直亮着一盏颤动的绿灯啊。他是一个疯狂的旅人,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赶,赶,赶。这种,这种热情的奔命,使我们一个在此岸,一个在彼岸,永隔着万水千山。他像流星,以为自己生命的光华还很漫长,却不知道当他飞速掠过天际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永恒的寂静。

⑦爱人离去后,我身边没了陪伴的人,可是路还是要走下去的。我曾在十字街头为他焚烧纸钱,都说那是灵魂聚集的地方。再经过那样的路口时,我感觉有无数的灵魂在幽幽地歌唱。远远地看到绿灯要变幻了,我便会放慢脚步,在路边静心等待;人们蜂拥着闯红灯时,我也会原地不动,气定神凝地候着。红绿灯下那些步履匆匆、神色慌张的路人,在我眼里是那么的可怜可笑。

⑧我想,人生是可以慢半拍,再慢半拍的。生命的钟表,不能一味地往前拨,要习惯自己是生活的迟到者。人是弱的,累了,就要休息;高兴了,就要开怀大笑。郁闷的时候,何苦要掩饰自己,对着青山绿水呼喊吧。我们可以与友人畅饮,一醉方休;也可以对那些邪恶的人当面示以唾弃。我们可以在月夜下多几分缠绵,也可以在旅途中因着美好的风景而多几日的停留。随遇而安,随缘而行。随风而舞,随雨而歌!

⑨是的,我们要给自己多亮几盏红灯,让生命有所停顿,有所沉吟。这样的红灯,就是我们生命中不息的火焰!只有这样,弱的生命才会变成强的生命,暗淡的生命才会变成有光华的生命!当生命的时针有张有弛、疾徐有致地行走的时候,我们的日子,才会随着日升月落,发出流水一样清脆的足音。

【小题1】本文作者以不同阶段走过红绿灯下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请概括这几个阶段作者走过红绿灯时的情感变化。

不同阶段

情感变化

最初来到城市时


到哈尔滨生活后


爱人离世后



【小题2】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在我眼中,十字街就像匍匐在大地的十字架,它主宰着人的生死。”请简析“匍匐”一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他是一个疯狂的旅人,只知道一刻不停地向前。”句中加点词语揭示了“我”怎样的心理?
【小题3】红绿灯下那步履匆匆、神色慌张的路人,在“我”眼里为什么是可怜可笑的?
【小题4】依据文意,说说“红灯”在文中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样的红灯,就是我们生命中不息的火焰”?
【小题5】阅读全文,品读第⑧段内容,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生命的钟表,不能一味地往前拨,要习惯自己是生活的迟到者”这句话的含义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