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
棉花,顾名思义是一种花,可是,在五彩缤纷的百花园里却没有她的席位。她不美吗?不是。
棉花虽然没有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也没有水仙那样亭亭玉立;既不像玫瑰那样绚丽多彩,更不像海棠那样婀娜多姿。但她的美,却另有所在。
她坚强:乍暖还寒的春天,她破土发芽;赤日炎炎的酷暑,她现蕾开花;凉风瑟瑟的深秋,她吐出了如银似雪的棉絮。她经历了寒凉酷热的季节,风雨雷电的时候,旱涝病虫等灾难,可她坚强地在逆境中成长,从来没有垂头丧气,始终是昂首向上。
她团结:她的纤维虽然细小,可总是手拉手,膀靠膀,抱成一团。人们用她纺成线、织成布、做成衣物,便再不是一根根微不足道的细毛毛,而是能经得起相当大的拉力、磨力、折力的团结整体。
她纯净:洁白的心灵,容不得半点污垢。
她无私:自己饱受大自然风霜之苦,奉献给人们的却是温暖和安慰……
棉花,她不是花,可她比花还美,她的美不在于外形,而在于内涵,心灵的美,纯朴的美,持久的美……
我敬仰棉花,愿棉花之美传遍人间,充满天下。
【小题1】“她不美吗?不是。”这句话采用了【小题2】短文中第3-6自然段都是按
【小题3】选择。
(1)“我敬仰棉花,愿棉花之美传遍人间,充满天下。”这句话的含义是
A.“我”希望人间都知道棉花的美,天下到处都种上棉花。
B.“我”希望人间都知道棉花的美,人们都能像棉花那样具有心灵美、纯朴美、持久美
C.“我”敬仰棉花,“我”愿尽自己的力量去宣传棉花的美,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目的。
(2)这篇短文的主题是
A.赞美棉花坚强、团结、纯净、无私的崇高精神。
B.向读者介绍有关棉花的知识。
C.借棉花表达作者愿人人做心灵美、纯朴美、持久美的人的美好愿望。
【小题4】选文第2自然段运用了
京腔的韵味
生在黄梅戏的故乡,可我喜欢的还是京剧,听不厌,品不尽。兴起时,还能吊起嗓门儿来上几句,那特有的京味儿总是悠悠地酽在心头。
教了十几年的书,上过不少还算成功的课,但自己感觉最好的还是数《故都的秋》这篇课文了。郁达夫先生简直京化透了,那关于北京之秋京味儿十足的描写,几番诵读之后,真是醉煞了人,至今,那几个老北京在秋雨之后的对话我还能脱口道出。多年来,京剧、京腔时时诱惑着我对北京的向往,可“山里佬难出天”,每每机缘擦肩,只好望京兴叹。
终于在去年的秋天,在北京呆了一周,上天安门,登八达岭,游世界公园,钻王府井大街小巷:大饱京腔耳福。
北京人说话总有那种特别的京味儿:频频的儿化音节,极富神韵的“土”话,更有那节拍、那音色、那抑扬顿挫每每显出了一种宽宏深厚的底气和贴近生活的亲切感与原汁味。京腔儿还极富个性,细细品味,有的带股虎劲,有的透着大气,有的则臻于一种雅境。
言为心声,北京人的豪爽与大度在京腔中也足见一斑。那天,我们乘地铁到前门站,由于人多,我们一行几个只好站着。这时,一位很普通的北京市民,见我们同行中一位老人没座位,便主动地站起来让座。看得出这是位“老北京”,“老先生,您这儿坐!”这一刻,我感到京味儿十足的招呼特别的富有质感与热力。我们与“老北京”一见如故,聊着天南海北的事儿,如坐春风。
京腔冶人,几天一过,竟也情不自禁地仿着京腔与游人对白,仿佛自己也是个“老北京”了。
【小题1】被称为中国三大“国粹”的是( )A.京剧 国画 中医 | B.黄梅戏 国画 中医 | C.国画 京剧 中药 |
A.黄梅戏 B.京剧 C.豫剧
【小题3】给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恰当的意思,在序号上打“√”。
(1)那关于北京之秋京味儿十足的描写,几番诵读之后,直是
A.迷信的人指凶杀神 B.指不喜欢,非常反感 C.指令人沉醉、喜爱
(2)我们与”老北京”一见如故,聊着天南海北的事儿,
A.十分陶醉,被感染打动 B.十分得意,非常自豪 C.期盼春天的到来
【小题4】用“ ”线画出描述“京味儿”特点的句子
【小题5】“京腔冶人,几天一过,竟也情不自禁地仿着京腔与游人对白”,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题6】文章开头写喜欢京剧、爱读《故都的秋》,这在文中的作用是( )
A.为下**铺垫 | B.表达对作品的喜爱 | C.领起下文 |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