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薯引领新生活 品种筑牢幸福梦——徐紫薯3号田间测产及推广侧记

11月7日,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徐州市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院长李强等一行5人专程到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考察调研紫薯产业发展情况,现场见证了徐紫薯3号的山地轻简化生产与绿色防控示范测产,并组队为建水开展了甘薯全产业链技术培训。

本次测产由云南省作物学会主持,邀请省、州、县农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共5人组成专家组,按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通用的要求进行现场测产。测产结果显示,徐紫薯3号亩产2447千克,商品薯率92%,按时价扣除投入成本后,亩纯收入2375元,通过轻简化生产与绿色防控,在山区坡地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收入。

徐紫薯3号为江苏徐淮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紫甘薯品种,2016年获得国家品种权授权,2020年通过农业农村部甘薯新品种登记。2008年引入云南建水种植后,被称作“云紫”,意为“云南种植的紫薯”,后被广泛称为“绫紫”。2022年8月,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的岗位专家钮福祥、孙健在建水调研中,经现场核实和样品验证,证实在云南广泛种植多年的紫薯品种“绫紫”,实际为“徐紫薯3号”。该品种主要特点为广适、高产,耐旱性强,适宜色素和食品加工、鲜食,深受消费者、经销商和加工厂家的欢迎。自引入以来,经过反复的试验、示范,后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等省级科研单位多次脱毒提纯和复壮,逐步推广至全省各地,面积高达25万亩,是我省主栽品种之一,也是面积最大的紫薯品种。目前已经扩大到贵州、广西等多地种植,远销湖北、福建、江苏、山东、河南等省份的食品加工企业。

徐紫薯3号在云南省广泛种植后,成为了多地山区农村致富的主要产业,建水县的彝族村寨秧草沟就是其中之一。秧草沟作为建水紫丰种植有限公司的原料基地,在村党总支书记白士武的带领下,经省农科院经作所甘薯团队多次到现场指导、电话咨询服务,并通过紫丰提供脱毒种苗,已将紫薯发展成为全村的主导作物。2021年,全村47户208人共种植徐紫薯700亩,少的每户有10亩,多的40多亩。全村紫薯销售收入280万元,户均收入5.9575万元,人均13527元。2022年,在省农科院经作所的技术指导下,建水紫丰种植有限公司提升了种苗繁育水平,优先为村组提供种苗,并设置了最低1元/千克的保护价,白士武带头种植70亩,全村增加至900亩,预计收入380万元。实现了“一个品种,人均万三,户均五万”的收入目标,推动了乡村产业、人才、组织的振兴。这样的村组和典型,在业租村委会、在青龙镇不胜枚举。

徐紫薯3号的种植、推广和利用,离不开通海杨氏天然产物有限公司的引进推广,还有建水紫丰种植有限公司及其负责人王绍元的坚持不懈。在引入种植的初期,经历了多次的失败,因全身心投入但持续不见收益,遭到家人的广泛质疑。但正是他坚持不懈的尝试和推广,终于摸清了适宜种植的区域,并得到了各地食品加工企业的广泛应用,成为云南乃至国内广泛种植的主要紫薯品种之一。目前,建水紫丰种植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以紫薯产业发展为主,集育苗、种植、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企业,每年带动农户增收4000多万元;每天用工高达300人。建水成为我省知名的紫薯产区之一。因徐紫薯3号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云南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紫薯产区。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李强带队在建水考察调研期间,亲历亲闻了徐紫薯3号在建水乃至云南逐步推广的过程,以及村党总支书记带动农民致富买房建房、企业发展成长的典型事例,非常欣慰自己团队选育的品种能成为高原村民致富和乡村产业发展的芯片,亦为当地人的坚持和信任感动,决定组织团队,下沉基层,扎根建水,全力打造建水紫薯产业高质、高效、绿色、生态的示范样板,推动建水乡村振兴。

云南网记者 陈云芬 实习生 张馨月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