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在大方县猫场镇兴合村为民小学的教室里,20多名一年级孩子直溜溜瞪着大眼睛,紧盯支教老师戴紫嫣手中的杯子,生怕错过某些细节。

“将牛奶和可乐混合,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反应?”“变回可乐!”“变成雪碧!”“变成咖啡”……戴紫嫣话音刚落,孩子们便脑洞大开,清脆的回答声刺穿笼罩在山里的氤氲雾气。过了一会儿,浑浊的混合液出现沉淀物,答案揭晓。顺势,戴紫嫣给孩子们讲解了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戴紫嫣在给学生上科普课

11月底,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组织奖、项目奖获得者名单出炉,由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实施的“‘玩转科学’点亮黔山娃的科学梦”入选。项目打造“课堂科普+户外实践+城市体验”三位一体的自然科学教育模式,旨在提升贵州山区孩子的科学素养。

学科学

在为民小学的陈列室里,展览着自徐本禹2002年支教以来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点滴,这些图片也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

“那个山洞(原为民小学的办学地)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2023年7月,张乐从李博涵手中接过接力棒,担任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

为民小学陈列室

2002年7月,徐本禹前往为民小学支教。期满临别时,他许下“毕业后回来给孩子们上课”的诺言。2003年,徐本禹放弃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前往为民小学和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乡大石小学支教。

为延续“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徐本禹的爱心行动,2005年,华中农业大学成立本禹志愿服务队,每年向贵州和湖北山区小学派遣志愿者。今年夏天,10名学生来到毕节市的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为民小学支教。

在三所小学里,支教老师与专职老师共同承担所有的教学任务。“志愿者们开发了相应的专项科普课程,通过类型多样的趣味小实验让孩子们了解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我们把科普融入教学日常。”张乐说。

“鸟为什么会飞?”是张乐下一堂语文课需要解决的问题。近日,在讲到《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时,学生们好奇问起相应的问题。课后,张乐认真查询资料和准备课件,打算通过播放视频、模拟演示等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

孩子在老师指导下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每周二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科普课程。近年来,支教老师聚焦专业优势,开展了生命科学、园艺种植、环境保护、自然地理四个方面的科学课程。

经过接续努力,研支团一共建立了两个社会实践基地、一间玩转科学图书室、一间玩转科学实验室。在为民小学的图书室里,成长类、百科类、学习类书籍有序摆放。“我们结合学生身高进行分类,绘本类放在书架最底层,文字相对复杂的放在高层,方便不同年级的孩子阅读。”张乐说。

图书室

所有图书中,《福尔摩斯大侦探》《十万个为什么》《地图》三本最受欢迎。形象生动的漫画配上通俗易懂的文字,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翻着,纸张已泛黄。

随着一批批支教教师的到来,曾经奢望的科学课在贵州乡村学校变成了现实。来自天南海北的优秀毕业生们,与孩子们共同书写科普故事。

用科学

12月12日至14日,趁着冬日的余温尚未完全退去,支教老师和放学的孩子们一道步行回家,通过家访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

“在回去的路上,我们会根据途中的所见所闻,不时向孩子科普,并考察此前学过的内容,大家一路走一路聊,打造‘行走的科学课堂’。”张乐说。

张乐在家访路上教孩子识别植物

为提高学生科普课堂的参与度,2020年,研支团建立了苹果柿实践基地和大棚蔬菜实践基地。孩子们在支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浇水、施肥、培土、修枝等,并定期观察跟踪作物生长情况,学以致用。

近年来,研支团结合学科优势打造了特色科普课,共39期42个视频,其中不少是农业科技类。学习课堂知识后,部分学生主动种起了大蒜、玉米和土豆。“我种的大蒜有这么长,炒着很好吃。”学生石星月自豪地比划自己的成果。

月饼手工皂

中秋节时,研支团提前准备了植物皂基、食用色素等材料。学生们通过熔化、调色、浇铸、脱模等环节,亲手制作独一无二的月饼。物理知识、色彩原理、卫生意识……实践过程中,孩子们收获的远不止一块月饼手工皂。

孩子们回到家后,也积极将所学知识向家长科普。“发芽的土豆有毒,不能吃。”五年级学生李长虹提醒爷爷奶奶;“把鸡蛋放进盐水中,沉下去说明鸡蛋新鲜。”五年级学生杨光兴给家里人讲解区分鸡蛋是否坏掉的方法。

经过多年学习,孩子的科学认知有了相应提升。“抛出问题后,我本以为学生会异想天开,有时他们却能脱口而出一些专业词汇,给出意想不到的答案。这些都是前几届学长学姐共同努力科普的成效。”张乐说。

学生在观察三球运动模型

“学校大力支持支教老师开展科普教学,每班每周1—2节。这些课程对学生们学好英语、数学、语文等课程有很大促进作用。作为乡村地区的小学,近年来,我们学校的英语成绩在全镇很靠前。”为民小学校长王瑞举自豪地说。

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点亮了孩子们科技梦想的火花。“我想让老师教我们造火箭!”“我想开宇宙飞船!”“我想去看黑洞!”……在二楼的图书室里,孩子们围着华中农业大学的支教老师畅谈自己的梦想。

爱科学

大手牵小手,笑眼看世界。2023年10月1日至4日,毕节三所小学的11名孩子迎来了精彩无限的城市体验之旅。在武汉,孩子们乐享科技盛宴。

紫娇花、迷迭香、山桃草……华中农业大学志愿者结合植物的生长习性、日常用途和趣味故事,带领孩子们辨识常见的植物。走出花卉基地,志愿者和孩子们沿路赏玩植物,将花卉知识进一步应用到生活中。

制作水族微景观生态瓶

在水族景观设计实验室,孩子们动手制作“一瓶一世界”水族微景观生态瓶。透亮的玻璃瓶、闪光的砂石、薄薄的泥土、精致的小铲、生机盎然的绿植,在孩子们的巧手下,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微世界出炉。

在武汉,孩子们的好奇心爆棚。“这群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我非常惊艳,和活泼的孩子相处是很愉快的体验,这激发了我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志愿者龙喜感叹道。

志愿者在讲解显微镜的构造

目前,三所小学已有100多名孩子,前往北京、上海、浙江、湖北等地感受科学的魅力。“山区孩子走出贵州参观外面的世界,可以拓宽眼界,了解最新的科技前沿,有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为民小学校长王瑞举说。

“‘玩转科学’点亮黔山娃的科学梦”项目开展以来,已面向近3000名学生开展了300余次类型多样的活动,募集社会爱心资金60余万元。

“老师,山的外面一直是山吗?”面对孩子的提问,张乐说:“孩子们参与了城市体验活动之后,对大山外面的世界形成了自己的认识。我们希望通过类似的活动,能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名为‘向往’的种子,并感染身边的同学。”

支教老师给孩子上酸碱变色科普课

“尽管给孩子们上科普课会花费很多精力,但贵州山区的孩子很可爱,我经常能感受到他们那种未经任何雕饰的纯真,每天都被他们治愈着。”张乐说。

小小的教室,承载着大大的梦想。“未来,他们或许是警察、医生、科学家,孩子们在小小的教室里播撒梦想,将来一定能在大大的世界中绽放出绚烂的光芒。”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老师李亚冲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晓飞

编辑 梁珍情

二审 王雨

三审 岳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