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农村常见的“蓖麻”,种子能打油,现在为啥没人再愿意种?

前段时间,路过书摊买旧书,遇到个尴尬的趣事。有位年纪不大的姑娘看上本书询问价格,老板说八块,姑娘回答说定价只有五块,老板答复说定价是十几年前的价格。不懂旧书行情的人肯定觉得老板不地道,但实际上这种价格并不高,符合基本的行情变化规律。随着时间推进,旧物价值上涨是必然结果,这和现代社会在博物馆看到的艺术品类似。

本文讲的同样是旧物,但不是物品,而是曾经在农村被广泛种植,拥有极高价值的蓖麻。虽然同样是旧物,但蓖麻的价格却没有增长,种植规模和数量都出现明显下降,有地区蓖麻都变成稀罕物。在时代发展的大浪潮中:蓖麻由辉煌到落寞,由大量种植到无人种植,根本上体现的就是发展。

说起蓖麻,上年纪的人很熟悉,曾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以前课本上有这段话:春风轻轻的吹,春雨细细的下,大家都来种蓖麻,这段话能体现出种植蓖麻的支持力度和热情。正是由于大规模的推广种植,蓖麻在早几十年不止在地里,在房前屋后都能看到。

当时蓖麻大规模种植的原因有二:一是蓖麻能用来榨油,是制作润滑油的材料,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二是蓖麻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广泛,具有较高药用价值。正是由于这两大原因,蓖麻才在某段特定历史时期出现高光时刻。不过蓖麻的种植高光并没持续太久,历史的洪流冲刷中,蓖麻再难见到踪影。

蓖麻消失是必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能替代蓖麻油的材料出现,蓖麻则被人们遗忘抛弃。二是蓖麻生存能力强,一年或多年生植物,由于收购量减小,种植的人数持续下降。简单来说,蓖麻种子不能制作工业用油,就是毫无价值野草,野草的结局就是被斩草除根。

其实在我国类似蓖麻的植物数不胜数,有的是价值增长,比如酸枣、黑枸杞等,有的是价值下降,比如车前草等。不管曾经蓖麻何等辉煌,现在不过是停留在脑海里的回忆和时光如梭的见证,压根没人愿意再种蓖麻。

网上有这样个有趣的提问,你到底是怀念18年的夏天,还是怀念18年夏天的人。同样的你到底是怀念蓖麻,还是怀念蓖麻频繁出现的时光。某种程度看,人们不愿意种植蓖麻是合理的选择,一方面价值属性的减弱,等量付出不能换到等量价值;另一方面新型农作物出现,能替代原本蓖麻的地位。这从侧面来看,就是利益关系的体现,选择种植蓖麻是看重其价值,不种植蓖麻则说明是其价值变小。

虽然在我国蓖麻种植面积减小,但在其它国家蓖麻依然是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蓖麻的大都是经济落后地区。因此说,蓖麻种植面积减小能说明经济状况改善和生活水平提高,整个社会由农业社会成功过渡到工业社会。综合来看,蓖麻,不是不种,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最后想说:在这个世界上,无时无刻都有东西在消失,有的就在我们身边,而有的我们未曾见过。与其感慨时间易逝,不如抓住身边的人和事,用心过好每一天,感受幸福快乐的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