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蓖麻枯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蓖麻枯萎病危害性大,顽固性强。在蓖麻全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感染该病后,可引起大量死苗,现蕾后期,未死病株逐渐恢复生长,出现隐症。至后期,温度降低,病株再度表现症状,重者枯死。枯萎病由零星发生发展成大面积受害一般仅需3~4年,受害地块一般减产30%~50%,严重地块可减产70%~80%,甚至绝产。笔者主要介绍蓖麻枯萎病的发生规律,探讨其防治策略,旨在为蓖麻枯萎病防治和研究提供参考。

一、蓖麻枯萎病主要症状
蓖麻枯萎病在蓖麻幼苗期、现蕾开花期和结果期等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均可发生,其根、茎、叶和果穗等部位均可受害,表现为根部坏死、叶片萎蔫、植株矮小、果穗干瘪等,造成减产乃至绝收。苗期蓖麻根系较成株期幼嫩,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因此苗期发病率明显高于成株期,苗期是蓖麻枯萎病防治的关键时期。

苗期受害症状以枯死型为主,蓖麻幼苗根部或近地表茎基部受侵害引起坏死。茎秆从下向上先出现水浸状,后凹陷成纵沟、变褐、呈现连续条斑,最后整个茎秆变褐腐烂,猝倒。剖视受害株,可见其根、茎维管束全部变褐;根、茎受害存在一定规律,受害位置大都在植株同一侧。

成株期受害较重的,植株茎秆从一侧开始干枯,逐渐扩展致整株枯死或部分侧枝枯死,后期蓖麻茎秆和分枝上出现一层粉状物或粘质物,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田间湿度大时,可见白色绒状菌丝体;受害较轻的,病株可开花并可收获部分果实,但果实往往发育不良,瘪粒、空粒多。

二、蓖麻枯萎病病原
蓖麻枯萎病主要的致病菌是尖孢镰刀菌蓖麻专化型。病菌可产生一种镰刀菌酸毒素,该毒素具有耐高温和快速致萎等特点,能严重破坏植物碳氮代谢;分解叶绿素,降低光合效率,最终导致蓖麻植株萎蔫。病菌生命力极强,在土壤中可存活8年以上,造成病菌逐年积累。环境条件一旦适宜,便会引起病害流行。蓖麻枯萎病为害严重、难以防治的原因就在于此。

三、 蓖麻枯萎病发病规律
3.1 侵染循环
蓖麻枯萎病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病田土壤,其次是带菌蓖麻籽、蓖麻壳和病株残体。农事操作和灌溉等是近距离传病的主要途径,蓖麻籽和蓖麻饼带菌虽少,却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适宜条件下,蓖麻枯萎病菌从蓖麻根鞘直接侵入,地下害虫为害、农事操作和大风等原因引起幼苗茎基部与表土摩擦产生的伤口更有利于枯萎病菌的侵入。病菌侵入后,经由表皮和内皮层,进入维管束,最后侵入导管。在导管内菌丝体向上蔓延扩散。一般情况下,从病菌侵入到蓖麻植株表现症状需要30 d左右。蓖麻枯萎病菌在蓖麻整个生育期都能侵入,以现蕾期以前最易侵入,原因一方面在于此阶段温度最适宜病菌生长,另一方面是因为此时期蓖麻植株幼嫩,病菌易于侵入。

3.2 发病条件
蓖麻枯萎病的发生受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耕作栽培的影响较大。
蓖麻枯萎病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7℃~30℃,10℃以下或38℃以上停止生长。蓖麻枯萎病发生、发展受温度影响明显。当地温达20℃左右时病菌开始萌发侵染幼苗,随地温上升,发病率逐渐增加。地温达27℃~30℃时最适合发病,形成发病高峰;夏季地温较高,病害渐停发展,进入潜伏期,出现隐症,但田间病株易于辨识;秋季地温下降,病菌开始活跃,出现第二个发病高峰,但此时蓖麻生长势强,基本不会新发病害,枯死的多是前期隐症植株。

降雨是影响发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在蓖麻幼苗期,雨水多,分布均、持续时间长时发病重。夏季降雨导致温度下降,也会造成病情加重。
栽培上蓖麻连作、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带菌有机肥等都会诱发病害发生,大水漫灌易造成病田面积扩大。
蓖麻幼苗期多风、土壤板结,地下害虫为害重,易诱发此病发生。
发病程度与蓖麻生育期有很大关系,现蕾期前后往往是枯萎病发病高峰期,现蕾期过后蓖麻抗病能力逐渐增强
四、蓖麻枯萎病防治策略
蓖麻枯萎病病原菌生存能力强、传播途径多,一旦发病很难根治。因此,蓖麻枯萎病的防治首先要做好预防工作,阻止病害传入;其次是通过综合防治方法,防止病害蔓延。

4.1 选育抗病品种
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蓖麻枯萎病最根本的途径。抗病品种选育过程中抗原的筛选和利用是关键。蓖麻遗传背景狭窄,抗病基因缺乏,实践中一般是在多年连作、枯萎病发生较重的地块播种蓖麻育种材料,使其处于易于病害发生的环境下生长,通过对各资源抗枯萎病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免疫或者高抗材料,用于抗病品种选育。

4.2 化学防治
采用化学防治法防治蓖麻枯萎病,可综合考虑发病情况,选用种子包衣、拌种、浸种,土壤消毒等多种处理方法。
种子包衣防治蓖麻枯萎病具有较好的效果,是蓖麻枯萎病防治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选用适宜的药剂进行种子包衣,能够将活性成分精准送达种子内部,以有效降低或消除病原菌和部分有害昆虫的危害。生产上采用三唑酮、好力克等药剂进行种子包衣,对防治蓖麻苗期枯萎病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药剂持效期和毒力等方面存在缺陷,对蓖麻成株期枯萎病的防效较差。需要围绕种衣剂种类、剂型、用药量等作进一步的研究,筛选兼顾持效期长和减少土壤污染的药剂。

在当前蓖麻种衣剂种类缺乏、应用还不普遍的情况下,生产上大多选用拌种、浸种,土壤消毒等方法。连作多年的老种植区,通常选用恶霉灵和福美双拌种或浸种,要注意做好种子发芽试验,防止产生药害影响种子发芽率。还可以在播种前使用敌克松、消石灰对土壤进行消毒[10]。当田间发生零星病株时,可在拔除病株后用多菌灵对水灌根;当田间大面积发生时,可选用多菌灵等药剂,配合叶面肥喷雾防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防治蓖麻枯萎病尚缺乏理想的药剂,采用药剂防治只能缓解、减轻病害危害,而不能彻底根除。防治蓖麻枯萎病重点应放在降低病原菌基数上。

4.3 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
农业防治措施是蓖麻枯萎病防治的主要措施。首先是种子繁育环节要建立无病留种田,严禁带菌种子进入生产环节;其次是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温汤浸种或晒种,以杀死种子表面携带的部分病菌;再次是通过轮作倒茬,破坏病原菌生存传播环境,减少病菌寄主,有效降低田间病原菌基数;最后是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生长势提高抗病能力,施足基肥、增施氮磷钾,合理密植等措施均可减轻病害发生。

4.4 生物防治
蓖麻枯萎病病菌从蓖麻根部伤口侵入后,在维管束中向上扩展到某一部位后会受到抑制,这其中化学抑菌起重要作用,这使得利用病原菌的拮抗菌防治蓖麻枯萎病成为一种可能,并且已经成为枯萎病防治研究的发展方向。目前研究主要围绕筛选广谱高效稳定菌株、提高生防菌生物效价和延长生防菌定殖能力和存活时间开展研究。

五、讨论和建议
蓖麻枯萎病是蓖麻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最普遍、损失最严重的病害,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蓖麻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蓖麻枯萎病防治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和药剂防治等。当前抗枯萎病蓖麻品种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兼具抗枯萎病和丰产品种还比较少;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轮作倒茬难以普遍实施;药剂防治是控制蓖麻枯萎病的主要方法,但化学防治尚缺乏理想的药剂,还没有一种药剂能够有效控制枯萎病的发生,导致重复、过量使用农药问题频繁发生,抗药性和残留问题日益突出。今后应当继续加强抗病品种选育工作,这是防治蓖麻枯萎病最根本的途径;加大利用病原菌拮抗菌防治蓖麻枯萎病的生物制剂的研究力度,这是蓖麻枯萎病防治研究的发展方向;化学防治中应当重点加强蓖麻专用种衣剂的研究,做到防病治虫相结合。目前条件下,蓖麻枯萎病的防治思路主要是通过轮作倒茬、晒种、拌种等措施减少病原基数;通过选用良种、加强田间管理等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以上就是此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广大农业工作者,有一定帮助,觉得文章还不错的话,帮忙关注一下笔者以及转发评论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