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ss]“七十年代比六十年代好,八十年代比七十年代好,九十年代比八十年代好,这是铁的事实,任何人也否定不了。”听起来像是某种不可置疑的真理,但真的是这样吗?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说说这“铁的事实”。七十年代,咱们国家刚从文革的阴影里走出来,大家伙儿的日子能好到哪儿去?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起步了,市场经济的春风吹进来,确实让人们的生活有了点儿起色。九十年代,商品经济全面铺开,电视机、冰箱、洗衣机这些“大件儿”成了家庭的标配。乍一看,确实是逐年变好。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每十年都比前十年好呢?

举个例子,七十年代的老张家,家里四口人挤在一个小平房里,吃的是粗粮糠饼。到了八十年代,老张的儿子张小二参加了工作,家里添了个黑白电视机,日子确实好过了一些。九十年代,张小二自己成了家,买了套商品房,家里有了彩电、冰箱,生活看上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但咱再看看张小二的儿子,2000年出生的张小三。到了2020年代,张小三虽然住在高楼大厦里,家里啥都有,可是房贷压得喘不过气,工作压力大得让他头发都掉光了。这种“好”,是不是有点儿让人哭笑不得?

再来看看数据。前二十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GDP年均增长9.5%,人民收入也蹭蹭往上涨。可是这后二十年呢?虽然GDP还在增长,但收入差距拉大了,房价飞涨,年轻人买房成了天大的难题。老张家那会儿,房子是单位分的,张小二买房还算轻松,可到了张小三,房价都上天了,买房成了压在年轻人头上的大山。你说,这种“好”,是好在哪儿了?

咱们再看看生活中的例子。前二十年,大家伙儿虽然不富裕,但心气儿挺高,觉得只要努力,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可是现在呢?年轻人拼命加班,996、007的工作模式成了常态,身体累、心更累。老张那会儿下班还能喝个小酒,张小二还能陪孩子玩会儿,可张小三呢?下班回家累得跟狗一样,哪还有心思享受生活?这日子,真的是越过越好了吗?

再说责任。前二十年的领导们,确实干了不少实事儿,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少实惠。可是后二十年呢?有些领导只顾着自己捞好处,放任房价飞涨,忽视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压力。张小三辛辛苦苦工作,挣的钱大半都交了房贷,剩下的还得应付高昂的生活成本。你说,这种日子,怎么能让人觉得比前二十年好呢?

当然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科技进步了,医疗条件好了,生活便利了,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咱老百姓要的是啥?不就是个安稳的日子,能吃饱穿暖,有个窝,有点儿闲钱,偶尔还能出去旅旅游吗?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心理压力也大,幸福感哪去了?

总结一下,前二十年确实给咱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后二十年呢?虽然科技进步了,生活便利了,但房价高、收入低、压力大,这些问题却也越来越明显。咱们不能光看表面,还得看看老百姓的真实感受。日子过得好不好,不是看GDP涨了多少,而是看老百姓的笑脸多不多。

各位观众老爷们,你们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