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生的故事:小猴子捡西瓜

这是一段关于生活,关于“养生”的思考。

记得小学有篇课文,讲小猴子捡西瓜:小猴子下山游历,先是捡了芝麻,然后换成玉米,再然后丢掉玉米捡起西瓜,最后去追兔子。太阳下山时,兔子没追到,小猴子空手而归。

当时我有一个疑问:小猴子为什么不回到西瓜地,捡个西瓜再回山呢?

如今发现庄子的《养生主》,也是在讲同一个道理,都是讲这个生命应该怎样去养护。

一、本义

其实养生,是“养”和“生”的组合。

人有天枢:一生、二养、三成、四藏。

对应天正:一生、二长、三收、四藏。

二、生从何来

人之天枢和天之正,第一个环节都是“生”。

生,就是消耗自身的形体,产生某种运动。比如冰雪融化成水;比如鸡蛋变成小鸡,原来的蛋黄和蛋清都不见了,蛋壳也被打碎了。

生,蕴含着死。即使我们坐在这儿一动不动,我们的生命也在逝去,时间一直在“动”。生,就是一种此消彼长。

二、长和养的分别

第二个环节,长和养。

树木吸收光,长大。下雨天,桶里面的水位线在长高。

而人有主观意识,可以决定这个“长”放到哪里去。养,分自养和养他,这跟“长”是差别的。

打个比方说,妈妈付出汗水,是为了孩子的长大,这个“养”是利他的。从短期看,妈妈在形质上是处于亏损状态。

三、生和养

有一句很难听的用来骂人的话。当然,骂人的话,都不好听。

有妈“生”,没妈“养”。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一个社会人,都是经过主观改造的。并不是像野生动物一样,自然生长。

每一个人,都要面对“被塑造”,庄子也不例外,这是肉体的命运。

四、小猴子的难过

小猴子之所以没有再回到西瓜地,是因为失去的生命,无法挽回,覆水难收。

如果它有手电筒,再跑去那儿捡西瓜。那么,这已经是另一个“生”的圆圈。

五、养生的真相

每一次“生”,就是一次“由静生动”。如果这个付出,没有后续的“养、成、藏”,那就是亏损的。积累起来,这个身体就会破产。

生、养、成、藏,其实是一个生命闭环。纵观我们的生活,其实包含了无数个这样的循环,循环里面还套有循环。

小孩子把芝麻扔掉,捡起玉米,代表着:之前“捡芝麻”的时间与体力的消耗,是无用的,并没有形成闭环。

真正的养生,是当生则生,当死则死,顺应人生的使命。最要不得的,就是劳碌良久,一无所得,心中有怨。

因此,养生并不是指:清心寡欲、悠闲度日。

而是要形成自己的闭环,起心动念,为之努力付出,最后得偿所愿。当然,念头最好不是为了虚荣,因为虚荣没有止境,会把自己累死。

六、一些例子

一些老人家,劳苦操心大半辈子,磕磕巴巴,活到六七十岁。可能,突然间子女发达了,又有点嫌弃他的老土。那这老人家估计没多少活头了。因为,他的循环被中断了,他的心思与力气无处安放了。

一些体制内的领导,退休后会迅速地衰老。之前是靠“名”来养生,现在跟“名”无关了,之前那套“生养成藏”就无效了。所以,最好是搞个小养殖场。人养动物,动物也养人。

天年尽后的死亡,是最大的“养生”,成无成,藏无藏,把生的空间留给后人,天之道。

七、有限生机

从逻辑上讲,养生,不是吃补品。

人就像一个水库,如果漏出去的水太多,而上游流入的水太少,虚不受补。

人的生机是有限的,用好每一点生机,有生必养,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