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发展十周年 干就赣好新征程】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以来,赣南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赣南日报记者重访当年部分国家部委调研点,听当地干部群众讲述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

  赣州国际陆港获批成为全国内陆第八个、全国革命老区唯一内陆开放口岸,拿到了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特约记者朱海鹏 通讯员郭先明 摄

  老区有了陆海新通道——从赣州国际陆港看喜人变化

  “赣州国际陆港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成功实践。”近日,赣州国际陆港管委会副主任谢小龙告诉记者,他之前不敢想象,南康这个不沿边不靠海的地方可以建成一个内陆口岸。

  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支持赣州新型电子、氟盐化工、南康家具以及吉安电子信息、抚州黎川陶瓷、龙岩工程机械等产业基地建设。”谢小龙说,文件的出台为南康家具产业发展带来政策利好。

  家具产业是南康首位产业和富民产业,对进口木材的需求量非常大。建设赣州国际陆港的初衷是解决家具企业从沿海木材市场“多道贩运”而面临的需求量大、成本高、运费高等系列瓶颈问题。赣州国际陆港党工委副书记蔡湖南告诉记者,为解决原料成本高这一关键,我们以问题为导向,紧抓顶层设计的政策良机,大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由此,赣州国际陆港应运而生。在原国家质检总局的对口支援下,2014年8月赣州进境木材口岸直通模式在南康试行成功,在此基础上,2015年1月赣州港正式直通运营。如此一来,南康木材进口价格成本下降10%,每年为家具企业降低成本30亿元。

  原料成本得以降低,物流成本高又成了新的问题。南康凭借改革的勇气、创新的智慧,于2015年启动铁路专用线项目,不到一年的时间,“赣州铁路口岸”和“中国内陆口岸(江西)国检监管试验区”在赣州国际陆港挂牌。

  这些年来,赣州国际陆港获批成为全国内陆第八个对外开放口岸和内陆首个检验检疫监管试验区、全国内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进口木材直通口岸、全国县级城市第一个国家一类开放内陆口岸……蔡湖南细数着这些发展变化,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赣州国际陆港班列开行以来,已开通5条铁海联运“三同”班列线路,中欧班列覆盖中亚五国及欧洲22个国家100多个城市,内贸班列通达国内主要物流枢纽城市,顺利打通了经宁波舟山港、盐田港至美国以及经广州港至非洲德班港铁海联运通道。目前,累计开行中欧(亚)班列突破1000列,铁海联运“三同”班列和内贸班列均突破5000列,实现了赣州国际陆港在国际贸易中“起运港”功能,开辟出了一条中国中部陆海新通道。(记者李喆 特约记者刘家喜 杨晓明

  上岸创业不再“水上漂”——访上犹县水岩乡古田村村民许光奎

  “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离船上岸住新房,吃上旅游饭。”6月24日,记者见到上犹县水岩乡古田村村民许光奎时,他正在自己开的农家乐忙碌着。

  提起十年前的“水上漂”生活,他感慨万分。许光奎曾是水库移民,以前过的是以船为家的生活。“在水上生活,买菜做饭、赴圩买药、送子读书都要划船,很不方便,也很危险。夏天酷暑难耐,船舱就像蒸笼一样;冬天寒风凛冽,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似的。最怕的是大风大雨的天气,船在河面上左右摇摆、不停晃动,人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水里。”2015年,他一家人搬迁上岸,结束了长达10多年的“水上漂”生活。

  如今,许光奎一家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两层半的房子居住面积有200平方米,很宽敞,晚上睡觉踏实多了。”许光奎爽朗的笑声感染了老伴,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刚开始上岸时心里有不舍,上岸以后,发现生活方便多了,住在砖混房里比简易破旧的木棚里更安全。”许光奎说。近年来,他所在的古田村通过“白莲+鲤鱼+旅游”模式发展产业,吸引了许多游客。看到乡村旅游形势大好,他果断地把自家200平方米的小楼改造成了“私房菜馆”,办起了农家乐。因价格实惠、味道正宗,私房菜很受欢迎。光靠这个农家乐,他一年能挣上10多万元,日子越过越滋润。

  许光奎的女儿许雪晖说:“从我记事开始,我爸爸妈妈大多数时间住在船上。船上潮湿,特别容易得关节炎,每次看到父亲强力支撑的样子,心里特别难受。后来,国家出台了好政策,解决我们渔民家庭的‘上岸’问题。现在的日子是越来越好,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昔日“水上漂”,今日“岸上走”。许光奎的新生活得益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产业扶贫政策释放的红利。近年来,依托《若干意见》带来的政策叠加优势,上犹县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目标,把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成为改善“水上漂”农户生产生活条件的头号工程实施,建设了梦想家园·城南社区等8个集中安置点。

  曾经头枕波涛漂泊半个多世纪的563户“水上漂”库区移民全部上岸安置,过上了“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幸福生活。正如许光奎所说,有了房子,有了产业,上岸后的生活有声有色。(记者廖福玲 特约记者刘林美)

  家门口能享受好医疗——访于都县铁山垅镇卫生院院长王小兵

  暑气难耐,于都县铁山垅镇卫生院仍旧人来人往,村民们在候诊厅前依次排队取号,等待就诊。宽敞明亮的诊室、舒适的就医环境、完善的医疗设备,是记者对铁山垅镇卫生院的印象。

  早在2000年,王小兵就开始从事乡村医疗卫生工作。先后在祁禄山卫生院、段屋卫生院工作过的他,说起卫生院的变化颇有感触。

  “那时候医疗条件很差,地方小,又老旧,而且看病只有黑白B超。”王小兵回忆起十年前的诊疗条件。

  一直以来,铁山垅卫生院承担着当地村民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但由于该院医疗设备差、缺医少药、就医条件简陋,患有多年慢性病、行动不便的农村老人只能舍近求远,乘车几个小时去县城求医。

  得益于《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在国家卫健委的大力帮扶下,自2015年起,“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政策让村民享受到了大城市的医疗服务,小地方的医生也获得了外出学习的机会,医术有了提高。

  如今,铁山垅卫生院配备了双排螺旋CT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血流变检测仪等先进设备。

  “没想到在乡镇里就能享受这么好的医疗资源,不用动手术就把我的病治好了。”提起自己的就医经历,80岁孤寡老人康后禄称赞道。

  近年来,于都县投入近2亿元用于27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改善(其中4所乡镇卫生院整体搬迁)、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医疗设备购置,并投入8000万元用于316所产权公有村卫生室建设及基本医疗设备、办公设施配备,实现了全县乡村“步行30分钟医疗服务圈”。乘着这股东风,铁山垅卫生院也完成了“华丽转身”。

  “宽敞舒适的环境,越来越完善的硬件设施,极大改善了铁山垅镇的医疗条件,百姓们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和县城同样的医疗条件。”王小兵自豪地说。

  除此之外,于都县培养村卫生室订单定向农村医学生103人,并安置87名定向医学本科毕业生和7名全科医生特设岗位人员至乡镇卫生院工作,缓解了于都县医技人才紧缺的问题。

  如今的于都,村村实现了“家门口看病”,乡村两级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全面满足了老百姓的日常健康需求。(见习记者杨筱晶)

  畲乡村民吃上“旅游饭”——访会昌县洞头乡洞头畲族村村民蓝玉萍、蓝天翔

  近日,记者走进会昌县洞头乡洞头畲族村看到,一栋栋白墙青瓦、明朗素雅的民居错落有致,墙上一幅幅图案充满畲族韵味,结伴而行的村民悠闲漫步,体验着浓郁的畲乡情。

  “以前居住环境差,路1米多宽,班车去县城来回5小时左右,一天就一趟。”洞头畲族村村民蓝玉萍谈起村里十年巨变感慨万分,“现在村庄变美了,路变宽了,去县城班车增多了。”

  这得益于会昌大力培育“旅游+”产业,打造旅游、康养、产业“三位一体”的特色畲乡小镇,将“联班第”“苞茂第”等畲族古建筑群打造成了科举文化园、耕读文化园、畲族村史馆,建设了凤凰湾、凤凰桥、鹭序亭、农耕体验园等畲族特色展览点,以独特风韵的畲族古建筑和民俗风情吸引游客。

  蓝玉萍抓住机遇,开办灰水米粿坊,吃上了“旅游饭”。“我们手工制作米粿、糍粑、李子干、擂茶、豆泡豆浆,除了吃还可以体验制作,游客都说好吃!”蓝玉萍脸上绽放幸福笑容,“一天收入200元左右,价格很亲民,想做电商拓宽销路。”

  “摆字龙”“斗笠舞”“畲族婚嫁”“乌米饭”“畲家酒”“畲族汤皮”等畲族特色,成为游客、摄影爱好者驻足欣赏和民俗研究的对象。

  沿着洞头畲族村小路往前走,一座古色古香的楼房赫然出现在眼前,旁边搭建了长竹亭,游客可以坐在竹椅上歇息、观景、品茶,聆听小溪潺潺流水声。

  这是洞头畲族村村民蓝天翔开办的太阳山庄。蓝天翔原本在圩镇开餐饮店,生意不错想扩大店面。2016年,蓝天翔听闻洞头畲族村发展旅游业,便回到本村办起了集住宿、餐饮、采摘等于一体的农家乐,这一办就越办越红火。

  “200多亩的果园,种了杨梅、鹰嘴桃、芙蓉李、金桔、脐橙,还养了猪、鸡鸭,种了蔬菜……”蓝天翔喜上眉梢地说,“最高年收入70万元左右。”

  据了解,洞头畲族村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果蔬采摘、旅游体验等观光农业,新建芙蓉李采摘园和35亩农业产业园。目前,畲族村已成为洞头乡“芙蓉李”的主产地,全村种植面积1300多亩,年产芙蓉李2600吨,产值达3000余万元,种植芙蓉李已成为该村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如今,洞头畲族村斩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森林乡村”“江西省旅游风情小镇”等荣誉。蓝玉萍、蓝天翔见证了洞头畲族村十年巨变,不仅是“颜值”提升了,吃上了“旅游饭”,还有崭新的学校、农贸市场、党群服务中心……(见习记者钟雅欢 通讯员华辛明)

  山村学校迈入“春天里”——访宁都县黄陂镇大桥小学原校长邱峰

  6月24日,久雨之后终见太阳,人们心情格外舒畅。当天,记者欲前往宁都县黄陂镇大桥小学回访。临行前,记者联系上了大桥小学原校长邱峰。得知记者来意,现为黄陂镇山堂小学校长的他当即答应随记者一同前往。

  走进大桥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传出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干净整洁的食堂飘来阵阵诱人的香味,鸟儿在绿树枝头婉转歌唱。

  看到焕然一新的大桥小学,邱峰感慨道:“原来的大桥小学坐落在荒山上,是一个典型无围墙、无校门、无厕所、无活动场所的‘四无学校’,校舍破败不堪,环境阴暗潮湿,属于D级危房。现在的大桥小学,楼新景美,孩子们舒心,家长们放心,老师们安心。”

  “老学校是一层土瓦房,外面下大雨,教室下小雨,门窗都被白蚁蛀空了,摇摇欲坠。只要刮风下雨,我就提心吊胆,害怕房子会塌下来。那时学校条件太差了,一些家长只好把孩子送到邻村学校去读。看到学生大量流失,那种滋味实在不好受。”邱峰说,为了师生的安全,2011年9月,老校舍停止使用,他只好到大桥坝村高圳组租用一幢未装修的民房给孩子们上课。

  听着邱峰的讲述,记者2012年在大桥小学采访时的一幕又浮现眼前:当年3月29日,记者来到大桥小学采访,邱峰正在租用的民房里给学生上课。见记者到访,邱峰便领着记者参观了他们租用的“校舍”条件之艰苦,让人心酸。2012年4月2日,记者采写的《校舍成危房 租民房上课》在《赣州晚报》上刊发。

  邱峰说,此稿刊发第十天,也就是2012年4月12日,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走进他们临时租用的民房学校调研。当时,老师李学清正带着二年级学生在诵读课文《找春天》。一边是满眼稚气、一脸认真“找春天”的学童,一边是如此艰苦的办学条件,调研组人员唏嘘不已,当即表示:“要克服一切困难,保证明年秋季开学时,让全体学生搬进新校园上课。”

  2012年6月28日,《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乘着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新大桥小学的建设如火如荼。

  “建设速度真快!2013年9月1日,总投资150余万元的新大桥小学竣工使用,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兑现了承诺。”邱峰说,搬进新学校当天,师生们喜笑颜开,之前“外流”的30多名学生也纷纷返回大桥小学就读。

  新建的大桥小学坐落在黄陂河畔,占地面积2600多平方米,多媒体教室、图书室、篮球场、教师宿舍、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

  采访即将结束时,邱峰走进四年级教室,将十年前记者拍摄的老大桥小学和租民房上课时的照片展示给学生们看。学生们看后感慨万千。

  看着那一张张老照片,十年前那群天真的孩子在民房里朗读《找春天》的稚嫩声音犹在耳边回响。邱峰说,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指引下,他见证了大桥小学迈入“春天里”,驶上快车道。(记者余书福 特约记者曾嵘峰 通讯员郭柳菲)

  便捷高铁让亲情更浓——访赣县区田村镇退休教师刘于云

  6月25日,记者见到刘于云时,他刚从赣县北站出来。“从南昌西站上车,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舒适又快捷,这是高铁带来的幸福。”刘于云说。

  刘于云家住赣县区田村镇村岭村,是一名乡村退休教师,因为大舅、堂舅都在南昌,算得上是来往省城的常客。

  《若干意见》出台十年来,赣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记者问及这十年对于赣州变化感受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时,刘于云脱口而出:高铁。

  “遥远的路途,麻烦的倒车,每回出行都是一次心理与肉体的煎熬,身心疲惫,至今后怕。”回忆起高铁开通前去南昌的路途,刘于云很是感慨。

  刘于云说,之前每次去南昌走亲戚,多是选择坐大巴,天微亮就要起床,到田村圩镇赶第一班去县城的班车,然后,再到赣县汽车站坐到南昌的长途大巴。为了避免误点,有时他和老伴还要先到赣县城区住一晚。

  2016年,刘于云和老伴前往南昌与大舅一家共度国庆长假。夫妻俩凌晨4点半起床,收拾一番后赶到镇上坐5点半开往县城的首趟班车,谁料路上遇到变故,耽误了近两个小时,到达县城汽车站时,已错过了第二趟前往南昌的大巴,无奈只得改乘第三趟,等到达省城已是万家灯火。一路折腾,老伴头晕呕吐,到站时已经难受到无法行走,整个人就像大病了一场。说是到南昌去游玩,结果却在大舅家躺了两天。此后,只要说到去南昌,老伴就连连摆手。

  2019年12月26日,昌赣高铁开通,赣县北站距田村圩镇仅10多公里,刘于云夫妻俩高兴极了,他们忍不住抱在一起,“高铁终于开通了!”

  刘于云告诉记者,2020年初,因为大舅80寿辰,他和老伴第一次坐上了开往南昌的高铁。上午8点25分,他们在赣县北站登上了前往南昌的高铁。没有呕吐、没有颠簸,一路芬芳,一路开心。近千里地,一个多时辰就到了。下车后,老伴还幽默地说:“这么快呀,我屁股还没坐热,怎么就到了!”

  让夫妻俩更高兴的是,2021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开通运营。

  采访中得知,原来刘于云的大儿子刘坚在深圳,小儿子刘强在东莞。兄弟俩长年在外打拼,全家人聚少离多。2020年大儿子刘坚回家过春节,大年初四返深上班。高速公路上全是车,原本5个多小时的车程,结果清早出门,接近傍晚才到达深圳。看到儿子满脸疲惫,他倍感心疼。

  如今,赣深高铁开通,赣州到东莞、深圳坐高铁只需两个小时左右,说走就走,“千里赣深一日还”梦想成真。“现在我们可以在家吃早餐,把刚出臼的热气腾腾的黄元米果带去深圳当午饭,再把深圳活蹦乱跳的海鲜带回老家做晚餐,高铁就是这么快捷方便!现在儿子想回家,周末坐高铁就可回来,我们全家人团圆的日子也越来越多了。”刘于云笑着说。

  高铁时代,说走就走,让赣南的百姓们乘上了幸福列车!(记者彭梦琴 实习生彭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