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稻作、最早的彩陶……万年上山文化里,藏着这些浙江之“最”

钱江晚报

图片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一万年前,“巨人”的脚印,落在了浙江浦江,这就是“上山人”。

在一个大多数洞穴人还要在岭南山地延续生活几千年的时间点,“上山人”却告别了山林洞穴的生存模式,开始在村落定居,勾画出东亚地区历史长卷中令人惊叹的一笔。

2000年秋冬之际,浦江县黄宅镇上山村,上山遗址从万年前的时空,“跳跃”到考古学家眼前,突破了此前我们关于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早期考古学文化年代和面貌的认识,使我们对河姆渡文化之前的史前史有了探索的方向。2006年考古学界将这一类遗存命名为上山文化,从此开启了对上山文化的全方位研究。

2020年,上山遗址发现整整20年。

今年又是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2021年11月21日,“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上山彩陶

浙江一万年

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国考古学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县市人民政府鼎力支持。

展览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文物近200件,包括最早的炭化稻米、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遗迹等上山文化重要标志性遗存。一个展览出现N个“最”,“上山人”很傲娇。

农业起源、人类起源和国家起源,构成了考古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三大课题。水稻至今养活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稻作农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万年以来,丰富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构建了浙江地区多元而又相互交融的文化谱系,而上山文化,正代表着浙江万年文化之源。

上山文化,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年代约在距今10000年前后,中期年代在距今9000年前后,晚期年代在距今8500年前后。目前,浙江省发现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上山文化遗址共20处,它们普遍分布在浙江中南部低山丘陵之间的河流盆地,其中,以金衢盆地最为密集,金华占2/3,达13处之多。

万年上山之“最”,万年浙江之“最”,填补了太多空白。浙江文化之源,在这里。世界稻作文化之源,在这里。

一万年什么概念?

借一句至尊宝对紫霞仙子讲过的经典台词: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如果至尊宝在北京,他该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一万年,那是一粒米,一件彩陶,一个村落。

最早的稻米

眼前这粒稻米,靠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小黑点,存在了一万年。

这是第一粒比较完整的炭化稻米,2005年在上山遗址中发现。从它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绵延万年的人类文化基因。

上山稻,是世界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

为什么这么说?

上山遗址的陶器多为夹炭陶。上山早期90%以上的夹炭陶,都掺拌了密密麻麻的碎稻壳,这在陶片的断面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便是世界上最早的砻糠,也就是脱粒取米后的碎壳。人们有意识地在食用稻米之后,将这些稻的残余物羼(chàn)合在陶土中制作陶器。

分析表明,稻壳中保留的小穗轴特征,证明了上山文化已出现栽培稻,稻米已成为上山人重要的粮食之一。

在上山稻后续的研究中,相关证据也得到了丰富和加强。

不同研究者在石片、石磨盘等器物上,发现了收割禾本科植物的“镰刀光泽”和加工稻谷的多重证据,表明水稻的收割工具已经出现。磨盘、磨棒的配套使用,可能经常用于稻谷脱粒。

多学科研究成果均指向一个结论: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目前,考古学家正在大力寻找上山文化的水稻田,希望为上山文化稻作农业提供更完整的证据链。

2020年10月,上山遗址发掘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带着稻米的“证据链”,去拜访***先生。

他指着石磨盘和石磨棒的照片,介绍道:“这是万年上山碾磨稻壳的工具。农业证据找到很不容易,我们找到了丰富的、完整的证据链。”***赞叹:“万年稻米啊,不简单!不简单!”

最早的彩陶

彩陶是黄河流域史前文化的重要符号,但中国最早的彩陶出现在钱塘江流域,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就出土了丰富的彩陶。而跨湖桥彩陶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山文化。上山文化彩陶是世界上最早的彩陶。

上山文化的彩陶,披着红衣,白色点缀。

红彩主要为条带彩,装饰于盆罐类器的唇口或肩颈位置。最典型的器物是大口盆。这类器物外壁施红衣、内壁施乳白衣,口沿部位施一周颜色深红的红彩带,出现在湖西、桥头、下汤、小黄山等上山文化中晚期遗址。

乳白彩的纹饰更为丰富。主要见于壶、壶形罐、圈足盘和碗形器上,多见于前两类器物的肩颈部和后两类器物的腹部,施于陶衣之上,触摸有隆突感。纹饰见有太阳纹、短线组合纹、折齿纹和点彩等。

太阳纹是指代最为明确的具象符号,体现了意识、信仰等精神文化的内涵。其中几组短线组合纹被指认为最早的卦符,这类彩陶主要出现在桥头和湖西遗址。

上山文化的神秘图符在跨湖桥文化中得到传承,除卦符外,还有田字符号,体现了浙江地区远古文化的独特体系。上山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稻米

“浙江第一人”

上山遗址中发现大量上山人留下的陶器和石器,以及几枚臼齿以及一块股骨。

义乌桥头遗址发现了两座上山文化晚期(距今约9000年至8500年)的墓葬。其中编号M44的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首次出土了上山文化晚期保存较为完好的人骨遗存。难怪专家们称呼它为“浙江第一人”“浙江第一墓葬”。

墓主人侧身屈肢、头向朝东,随葬一件陶罐,置于上肢骨与盆骨之间。墓主人卵圆形颅,中长颅、高颅、颅宽中等,高面、面宽中等,中低眶,斜额、平颌,面部扁平度中等,鼻型不明,体质特征上属于蒙古人种,这就是迄今可见最早的上山人样貌。

远古中华第一村

上山人在“住”这件事上,同样领先别人。

我们来看看比上山文化年代更早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广西桂林的甑皮岩遗址、江西万年的仙人洞遗址,年代可以早到1.2万年以前,基本都在南岭地区,它们有个统一的名称:洞穴遗址。那时人们还生活在洞穴里,当一个洞穴周边的环境不适宜生存的时候,人们就会搬到其他地方去,所以还不能叫定居,也有叫半定居。也就是说,还没有形成村落概念。

最早走出南方洞穴,在河谷的旷野盆地开辟生活新天地的,是“上山人”。

上山文化早期出现了数量较多的柱洞遗迹和带沟槽基础的房址,说明上山人已经住上木结构建筑了。到了晚期,出现了有规律的房址。这种地面式或干栏式的建筑,在江南地区中、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十分普遍,而居住模式在上山文化时期已经基本确立。

而且,上山文化遗址的面积往往达到数万平方米,出现了一定的村落布局。到了中晚期,还出现了环壕聚落。

河道、山丘、村庄、人烟,稗子、橡子、薏米、芦苇、姜、莲藕、葛根、百合、山药……粮食富足,果蔬鲜美,万年前,上山已经是“鱼米之乡”。上山文化发展到中期,遗址逐渐增多,人类的足迹到达义乌一带,金衢盆地成了一个中心。

2016年在浦江召开的“上山文化命名二十周年暨稻作农业起源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以上山遗址为代表的上山文化遗址群,在东亚地区率先进入了“初级村落”的历史发展阶段;2020年,著名考古学泰斗严文明先生命名上山遗址:远古中华第一村。

(原标题《最早的稻作、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万年上山,浙江之源》。编辑 高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