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发布)
编者按
***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近年来,云南省因地制宜,培育了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土特产”,不仅为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能。5月11日起,“ 云南发布”开设“做好‘土特产’文章”专栏,聚焦全省各地有特色、有亮点的“土特产”,总结其培育打造的有效路径及成功经验,以资各地借鉴,进一步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是“中国紫米之乡”。近年来,墨江县顺应大健康消费需求,坚定不移走精品农业发展之路,推动墨江紫米实现小产业大作为。目前,全县培育3家龙头企业和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5800余户农户发展紫米2万亩,实现综合产值3亿元,促进户均增收2000余元。
墨江克曼村紫米种植基地 图源:云南日报
第一,把住源头种“优质米”
坚持标准引领,强化科技赋能,促进乡土农业转型增效。
一是打牢种植基础。把紫米确定为“一县一业”示范县产业,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县级、乡镇紫米产业工作专班,引导优质资源要素向紫米产业聚集,完善水利灌溉设施、田间生产道路、病虫害防控等设施。
二是把好种源关口。筛选传统优良紫谷稻种,建成500亩种质提纯复壮选育基地统一育种,按照每年每亩2公斤的标准无偿提供稻农种植,2022年发放种子37.4吨。
三是规范生产流程。制定《地理标志产品—墨江紫米》《墨江紫米种植加工综合技术规范》等标准,对基地选择、培育壮秧、大田移栽、田间管理、收割仓储等生产全流程进行规范,县、乡(镇)两级农科人员分片包干开展田间指导和实地监督。选取集中连片基地开展有机种植基地申报认证,取得认证证书面积1500余亩。
四是加强质量安全追溯。加强地理标志授权使用及监督管理,指导2家专业加工企业成功申请使用墨江紫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1家企业授权获得墨江紫米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进2家企业4款紫米产品利用二维码实现产地产品质量安全可视化追溯。
第二,聚焦加工做“营养餐”
突出中高端伴手礼定位,加快构建“紫色”品牌体系。
一是发展原米精加工。按照客户需求推进产品精细定位,区分糙米、精米、生态原胚米、有机胚芽米等品类,分级分类包装销售,提升产品附加值。目前,共培育紫归、印象哈尼、紫品贡3个精品原米品牌,2022年实现原米销售1250万元。
二是研发紫米系预制菜。在全省率先成立墨江预制菜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和创新企业孵化中心,加快建设云南(普洱)绿色预制菜产业聚集区,开发紫米八宝饭、紫米鸡、紫米线、紫米肠等56个预制菜“紫色”产品。
三是打造紫米系列饮品。挖掘紫米传统酿造技艺,依托地道云南、酒江酒业等龙头企业,推出紫米封缸、紫米花雕、紫米花酿、紫谷酒等酒精类饮品和调味品紫米醋、饮料紫米露等精深加工产品。2022年紫米系列工业产值达4000余万元。
第三,三产融合拓“新市场”
主动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创新紫米价值实现机制。
一是发展综合种养。推广“稻鱼共生”种养模式,稻田养鱼2300余亩,实现亩均增收700元,实现“一水双用,一田双收”。
二是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以特色住宿、特色餐饮、旅游商品、休闲娱乐为主的田园综合体,挖掘串连联珠镇栖马村、克曼村紫米种植核心区梯田生态景观、碧溪古镇茶马古道历史驿站文化和哈尼特色民俗风情等优势资源,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联珠镇乡村振兴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实现文旅产业产值1亿元以上,带动当地群众户均收入5000元以上。
三是创新营销模式。推进墨江紫米进机关、进超市、进院校、进酒店,开展“我在北回归线有丘田”稻田认养,2家企业推出紫米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及直播带货,2022年实现紫米产品线上销售2000余万元。
资料: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信息员:王闰
编辑:马正麟
你发现了吗?
为订阅号设置星标
可以置顶该公众号
方便第一时间收到推送的消息
快动动你的手指
给【云南发布】加个星标吧~
这样我们就不会“走散”啦!
● @云南人 雨雨雨来了!注意防范旱涝急转!
● 2022年云南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公布
● “1262”!云南全力做好强降雨防范应对工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