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
蒙古族同胞素有“暖穿皮子,饱吃糜子”之说,由于炒米的含水量低,干燥耐贮存,而且方便携带,不易霉腐变质,尤其适应牧区生活的需要。日常生活中,牧民们出牧、行猎,炒米是常见的必备食品之一。
炒米蒙语叫做“蒙古勒巴达”,就是蒙古米的意思。它是用黍米,当地人称糜子的一种谷物,经过煮、炒、碾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清香爽口,充饥耐饿,保质期较长,便于携带,是别具风味的传统食品。
在炒制的过程中,米里所含的淀粉全部被破坏、分解,变成了活性炭。活性炭可以把附在胃里、肠子里的脂肪吸走,排出体外。因此,它特别的“刮肠、刮油”,消暑解渴,而且护胃。
传统炒米的制作要用到碓、杵、簸箕、筛子、笸箩、炒米筢子等工具,这些都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不曾见到过的。
做炒米先要煮米,通常蒙古族做炒米的灶台大锅设于室外,蒙语称“图拉嘎”汉语俗名“春锅”。糜子做成炒米先要在这口大锅里煮沸,待糜子破开米嘴后,出锅晾凉备炒。
炒米制作有一奇,糜子要用沙子炒。草原上的明沙干干净净的取回来用细沙筛子筛一筛,筛过的砂子再用超细沙箩过了土,就可以使用了。沙子若不太干净,还要用水淘洗一次,晾干以后再用细沙箩过一遍才能用。
待沙子烧红时,将晾好的糜米倒进锅里,用炒米筢子进行快速翻炒。待大气冒过,米粒噼噼啪啪爆起来,立刻连沙子倒在簸箕里。筛子一摇,沙子落在锅内,炒米留在上面倒入笸箩内,二者分离。继续将沙子炒热,再加入煮好的糜米,如此反复,沙子作为导热介质,用过后还要收起来,下次炒时可以继续使用。
炒熟的糜米是不能直接食用的,要去皮处理才行。将米放入石碓中适量,用木杵反复砸在石臼中,来回数次,去掉糜米的皮就可以了。去皮后,用簸箕去大糠,再用箩子去细糠,真正炒米就做好了。蒙古炒米虽然制作复杂,但吃起来酥脆清香,口感十分棒。
吃时将米置于碗中,用奶茶泡至柔软时,拌着奶食品吃,或者用酥油加糖拌着吃,或者用鲜奶煮炒米奶粥吃,也可以煮炒米肉粥吃。也可以干嚼着吃。酥脆清香,回味无穷。
在蒙古族家庭中,甚至长期生活于牧区的汉族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吃炒米。牧民们不可一日无茶,也不可一日无米。炒米是农牧民几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延续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