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 long ago……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
大胡建人的先民是这样的……
这样的……
▼
福建最早是古越族的聚居地,晋唐以后,因为征战不断,才逐渐有中原汉人迁移到这里。于是,原有的古越族土著文化被结合,慢慢就形成了如今各乡各村特有的民俗奇葩。
◆ ◆ ◆ ◆ ◆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挖一挖坟,
把这些古老而瑰丽的民俗拉出来开开眼界!
▼
NO.1大田:板凳龙
板凳龙传入大田已有1000多年历史了。跟外间盛行的布龙和有些地方的稻草龙不一样,大田的板凳龙视村庄人口的多寡,按一户一节连接起来。舞龙时需要每家每户派人参与,长度常常可以达到数百米。
村中长者像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帅,指挥那些扛着灯板的人从祖房出发,最后回归到出发地,绕着村道有条不紊地进退。黑漆漆的夜幕中,一条金光闪闪的灯龙顺着山脊蜿蜒,在田野里盘旋,蔚为壮观!
龙到之处,人们都在燃香放炮,唢呐和锣鼓声不绝于耳,爆竹与响铳雷动山村。
迎祥纳福要留龙的人家,事先在厅堂祈桌上摆好供品,龙入厅堂拜过房子后,主人要请“龙头酒”,并给扛龙头的人敬茶、敬烟、分红包。
NO.2漳州:穿灯脚
在闽南漳浦地区,有一种名叫穿灯脚的习俗。据《漳浦县志》记载,“(元宵节)当晚族中新婚和得子的妇女,集中在祖祠里穿灯脚,头上照例要插麦青。”
到了这一天,新媳妇穿红着绿,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说吉利语,脚步有规有矩,从祠堂的灯棚下走过。而村里当年生了男孩的小媳妇,也会打扮一新,抱着孩子过灯脚,以告慰祖宗。
穿灯脚的衣着头饰、灯棚式样,因村而异。例如,在佛昙镇东坂村,参加穿灯脚的新嫁娘每人手中必须持一根带叶片并束上红纸的甘蔗,象征着美好的日子似甘蔗,一节更比一节甜。而前亭镇田中央村,则是由男童带头拿甘蔗,新媳妇拿红雨伞。
穿灯脚的主角是女人,男人仅充当看客,连陪同参加的权力也没有。后来,这一习俗还随着移民流传到了台湾。
NO.3福州:捡月华,烧瓦塔
从前福州的村子里,中秋一早孩子们会在空旷处将收集到的破瓦片交叉,堆叠成一座1米多高的瓦片塔。
塔底要留有“灶口”,里面装满树枝、龙眼核。月上中天时,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由一位长辈在塔门点起了火,慢慢地,塔顶蹿出了一串串火舌。
夜深了,孩子们还不急着睡,要“捡月华”。传说中,深夜天空会落下“月华”,“月华”藏到米缸里,大米会吃不完;“月华”藏到衣柜中,以后会有许多新衣服穿;“月华”藏到箱子里,以后金银财宝用不完。孩子们争相“捧”起月光,合拢双手去“藏”。小时候好哄,老一辈的村人都信以为真,来来回回捡月华,把每个箱子柜子都放遍了。
NO.4龙岩:走古事
闽西多群山,位于龙岩连城西北部的罗坊乡,有一座建于清乾隆37年的云龙廊桥。廊桥横跨在青岩河的山间峡谷之上,当地村民现今仍延续着一种叫做“走古事”的民俗。
传统的走古事,设置古事棚是按房族为单元,一族一棚,乡里七大家族,简称七棚古事。棚内装扮两位本族身体健壮、胆大的男童,一扮主角,一扮护将,均按戏曲规则着装、上脸谱。
七棚古事中,领先的是天官、武将,后面跟随李世民、薜仁贵、刘邦、杨六郎、杨宗保、刘备、孔明等古代文臣武将。他们可以竞相追赶,赶前者为大吉大福,壮本族声誉,但不得超越领先的天官、武将。
古事棚上扮主角的男童不是端坐棚中,而是直立在铁杆上,如踩高翘,腰身用铁圈固定。配角才坐于下方的棚中,一上一下。古事走起来摇摇晃晃,惊心动魄,用以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NO.5泉州:拍胸舞
泉州“拍胸舞”顾名思义,赤膊拍胸为主要特点,又称“打七响”、“打花绰”和“乞丐舞”。
蛇为闽越人的图腾崇拜物,舞者头上特别箍上一个草绳箍,系以稻草搓扎而成,形似蛇。把稻草扎成草箍套于头上,既是古闽越稻文化的一种遗存,也是蛇图腾文化和古闽越族祭祀舞蹈之遗存。
拍胸舞者赤裸上身及双足,舞者为男性,在祭祀活动中念念有词。舞步粗犷威武,不舞则已,舞则淋漓尽致,直至拍得遍体通红,才能表达出兴奋激昂的情绪。
这种近乎野性宣泄式的舞风,体现了闽越先民们的原始生活环境和精神风貌,并使用和保留了泉州南音,因此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想了解本期更多信息,欢迎添加【遇见乡村】微信:yujianxiangcu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