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麸子根

盐麸子根,中药名。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的树根。分布于全国各地(除新疆、青海外)。具有祛风化湿、消肿软坚、收敛解毒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腹泻,水肿,风湿痹癌,跌打伤肿,乳痈,癣疮。

中文名称

盐麸子根

别名

文蛤根、五倍根、泡木根、耳八蜈蚣

道地产区

全国各地(除新疆、青海外)

性味归经

味酸、咸,性凉;归脾、肾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祛风化湿、消肿软坚、收敛解毒。

主治

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咳嗽,腹泻,水肿,风湿痹癌,跌打伤肿,乳痈,癣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者30-60g)。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化学成分

含抗菌性物质。

相关论述

1、《日华子本草》:消酒毒。

2、《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消肿,贴痒子、跌打损伤,调末治癣疮。

3、《岭南采药录》:消肿散毒。煎水洗小儿烂头疡,能止痒;治乳痈,脚抽筋症,跌打伤肿痛,俱煎水洗之;以之浸酒,止痛,去瘀、生新。

4、《陆川本草》:收敛解毒。治盗汗,蛇咬或蜈蚣伤。

5、《南宁市药物志》:治癍痧,热性腹痛,腹泻。

6、《重庆草药》:去风解毒。治小儿缩阴症,配他药治九子痒。

7、《闽东本草》:健脾化湿,强筋补肾。治风湿痹痛,四肢酸软,腹胀腰痛,痰饮咳嗽,水肿,血崩。

8、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凉血降火,去瘀生新,治麻疹,感冒发热,咳嗽带血;跌打骨折。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咳嗽出血:盐肤水根一两半至二两。合猪肉炖服。(《泉州本草》)

2、治腹泻:盐肤木根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3、治慢性痢疾:五倍子根五钱,苍耳草根五钱,臭草根、黄豆、生姜各一钱。煨水服。(《贵州草药》)

4、治水肿:盐肤木根一至二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5、治腰骨酸痛,风湿性关节痛:盐肤木鲜根一两,猪脊椎骨或脚节不拘量。酌加水、酒各半炖服。(《闽东本草》)

6、治骨折:盐肤木根、前胡。捣烂敷伤处。(《湖南药物志》)

7、治瘰疬:盐肤木根、破凉伞、凌霄根、酒槽,共捣烂敷。(《湖南药物志》)

8、治疟疾:盐肤木根煎汁加红糖服。(《野生药植图说》)

9、治麻疹不易出或出而不进:盐肤木根切片,取三钱至五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10、治毒蛇咬伤:盐肤木鲜根二两。水煎,加醋少许内服,余下的药液洗伤口。(《福建中草药》)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鲜用或切片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漆树科植物盐肤木。

形态特征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2-10m。小枝棕褐色,被锈色柔毛,具圆形小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及叶柄常有翅;小叶5-13,小叶无柄;小叶纸质,多形,常为卵形或椭圆状卵形或长圆形,长6-12cm,宽3-7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边缘具粗锯齿或圆锯,叶面暗绿色,叶背粉绿色,被白粉,叶面沿中脉疏被柔毛或近无毛,叶背被锈色柔毛。圆锥花序宽大,顶生,多分枝,雄花序长30-40cm,雌花序较短,密被锈色柔毛;花小,杂性,黄白色;雄花花萼裂片长卵形,长约1mm,花瓣倒卵状长圆形,长约2mm,开花时外卷,雄蕊伸出,花丝线形,花药卵形;雌花花萼裂片较短,长约0.6mm,花瓣椭圆状卵形,长约1.6mm;花盘无毛;子房卵形,长约1mm,密被白色微柔毛;花柱3,柱头头状。核果球形,略压扁,径约4-5mm,被具节柔毛和腺毛,成熟时红色,果核径3-4mm。花期8-9月,果期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全国各地(除新疆、青海外)。

道地产区

分布于全国各地(除新疆、青海外)。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350-2300m的石灰山灌丛、疏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