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四】——净觉法师主讲

普英

——根据净觉法师讲经视频整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比丘的第三个意思叫破恶。一切恶都来自于无明,所以,破恶也叫破无明。一个真正的出家人就像一个灯塔一样,为迷茫颠倒的众生,照亮未来的路。比丘,我们中国人叫和尚,和尚就是亲教师的意思。歌颂老师有一句诗叫什么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像那个蜡烛,燃烧了自己来照亮别人。那么,我们出家人,也是老师,干什么呢?传道。道什么呢?大道之理,真理,讲真理的人,真理就是无量的光明。众生为什么迷茫颠倒,执着,知见很重的原因就是不知道真理,没有听到真理,在无明状态。所以破恶破什么?破无明之恶。众生迷茫颠倒,妄想执着,我们生生世世都在重复自己过去所作的业轮回着屎壳郎推屎蛋毫无意义的虚妄生命。还有一句话说的好:“万里河山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为执着,江山都代代都出新人了,都换了好多代了,但再见了这个人的时候,秉性还是那个秉性,习气业力太重了,太难改了。执着自我,没找到真理,所以处于无明,在苦海里流浪生死。如果没找到真理,如果没有人给我们点破,那我们就在千年暗室里一直这样轮回。只有佛法僧三宝是慈航,慈悲的航灯,照亮我们前程的路。所以我们皈依的时候那几句话,性觉灵明,寂照真常,昔迷今悟露堂堂。过去迷着,现在露出来了,知道要找自己本来的面目,本来的面目是性觉灵明,是无量的觉悟,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光明。反观我们,执着自己这个小心眼子,转来转去想坑人,想骗人,这一点小心眼子在无量的智慧面前算什么呢?可是我们就是执着这个,自觉比别人都聪明,其实和无量的觉悟无量的智慧相比,太可笑。破我们这个恶习,佛、法、僧三宝是慈航。一瓣心香,皈礼法中王。佛的弟子一代一代把正法传给世人,就相当于把火炬,把慈悲的航灯一代一代传下去,拔济未来,就像航灯一样,照亮末法时期一切众生的前程路。由此可见,我们现在所做的传道的工作,是多么崇高的事业。末法时期,一般人看不起出家人。尤其是现在,以钱、地位、名气来衡量一个人,不知道出家人的可贵,出家为僧,三宝的代表,自古以来,就有:一子出家,九祖升天之说。顺治皇帝出家前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莫说出家易,九世帝王命。说的都是出家难得。自古以来,真正有智慧善根福德的人,不乏有选择出家的。像弘一法师,像唱《青藏高原》最好的李娜,像扮演林黛玉最像的那个陈晓旭都选择了出家,这是难能可贵的。经文:皆是无漏大阿罗汉。全都是无漏。咱们说无漏就是没有漏洞的意思,没有漏洞就是没有烦恼。我们佛教里面一旦说漏,有漏无漏,漏就是有烦恼有欲望。概括起来说有三种漏又叫三有,哪三种漏?欲界漏,**漏,无**漏。欲界有欲望,有**和物欲;这个**有食欲,有漏洞;无**有无明漏,无明是烦恼的根本,它并没有证得了无上的正等正觉,他们没有回归究竟本来面目,他们只是自己想出了一个境界,叫非想非非想处天了,或者就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想无边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四天,他们寿命非常长,但这些只是他们自己执着的一些境界,并非是本来的面目,回归自性才是无漏。阿罗汉是梵语,翻译到中国话就叫无生,应供,杀贼三种解释意义。阿罗汉的第一种意思:无生就是没有生,不生妄想,没有生就没有死。但是他并没有证得究竟的涅槃,只是保住了自己不再轮回,是声闻乘的最高果位。声闻乘就是闻到佛法而自觉的人,闻到了苦集灭道四谛法而修行佛法的人,他们证得了四种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阿罗汉是声闻乘最高果位。这些阿罗汉就是断除了无生烦恼,断除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的见惑烦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即看到一切万物、一切万相以后,他没有烦恼了,他的心不随境转了。不像我们见了钱见钱眼开,哎呀,这钱是我的多好;或者是羡慕有钱人,这都是叫攀缘。见到钱就攀缘钱去了;见到美女帅哥,就想入非非,就顺这些缘攀下去。我们凡夫就是有漏洞的人,就是因为这些有相的东西我们见到之后,就攀缘,这就叫烦恼。攀了半天,都是空的,我们以为有,佛说没有,都是我们的妄想心所变现的,这是见惑烦恼。见惑烦恼不仅包括见到后攀缘,也包括听、嗅、触、尝等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一切所能,不被这些能见闻觉知和所见闻觉知困扰,六根不用,六尘就没有了,就是法空了。人空,人空就是自己内在妄想习气没有了。六尘无有,六根不用,但是脑子里胡思乱想的习惯,妄想纷纷,想的都是我我我,多年前谁谁谁骂我了,气的浑身冰凉,其实都过去了多少年了,但脑子里就是这么胡思乱想;或者静坐在那里,不是回忆过去,就是担忧未来,要么就是放不下当下的烦恼。这些都没了,就是人空。有人说这也太难断了!是呀,你以为修行就那么容易吗?有人问:师父,你总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把一切相看作无,这到底怎么修呢?我们是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的,现在听你讲的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具体修行了。也就是说,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与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什么关系?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其实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首先,阿弥陀佛即是如来,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的觉悟者,我们口里念佛号,但见谁都烦恼,就是攀缘,一攀缘就是漏洞,就是我们常说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冤枉。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榜样,他没有任何烦恼,心地清净,至纯至善,我们念佛是要忆念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而不是光嘴里念名号,心里很浊恶,这不是真念佛。忆念阿弥陀佛清净功德,我们也祛除一切烦恼,法空、人空,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当下的心就变成了极乐极乐世界。这就叫“弥陀自性,唯心净土”。有人说,什么叫“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呢?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是念佛三昧。三昧就是正定,正确的念佛禅定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无念而念,即无念是真正的念佛,胡思乱想不是念佛;念而无念,即忆念佛的目的就是要无念,无妄想,忆念到想佛一样心清净。反观我们,嘴上念阿弥陀佛,看谁都有意见,看到和自己关系好很高兴,看到不喜欢的恨排斥,心还是在爱和恨中徘徊,这哪里是阿弥陀佛所为?这哪里是清净的样子。这是比一般人更烦恼,哪怎么能往生净土?往生净土是不退菩萨为伴侣,观音势至都是同学伴侣,看看我们烦恼的样子,怎么可能和这些大菩萨们相提并类呢?我们到底能不能往生?如何修行?其实就在当下这一念。一念念佛一念佛,念念念佛念念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当下之念,喜欢了高兴的手舞足蹈,不喜欢就恨的咬牙切齿,这些都是粗重的烦恼,都是漏,根本就没有起修。有人说我念阿弥陀佛,我都知道往生极乐世界。如此这般烦恼,念念都在轮回颠倒,怎么可能往生?业力巨大,能障圣道,能深巨海。当我们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这个种子根本就没有种下来,我们种的是什么种子?嘴上种了一点点,口业有,身业意业很浅,最终还是会被巨大的业力、平时的爱恨的业力所牵引,我们说能去哪里?还是在生死里流浪,怎么可能往生?所以,我们要如何修行?修行就是当下这一念,保持当下的清净,就是我们往生的种子。弥陀自性,唯心净土,这个心就是弥陀就是如来,心是清净的,心里没有执着和挂碍,就是极乐。有很多人说我是念佛的,你是讲《楞严经》的,我不听你讲,你名气也不大,我听这个法那个师的。听不听是缘分,修不修在个人。师父只是领进门,修行全在靠个人。听谁的都好,但谁也替不了我们断烦恼,谁也替不了我们自己修行,连佛都替不了我们。如果佛能替我们,佛就替阿难修行了。阿难起初也这么想的,他仗着是佛的宠弟,自以为佛可以代替自己成就,但是,个人吃饭个人饱,别人吃饭自己饱不了的道理,小孩子都懂。谁都是外力,佛也一样,怎么能替我们解脱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阿弥陀这句佛号是什么意思?觉悟了无量光无量寿,也是觉悟了自性的觉悟者。觉悟了万物的本来面目是无量光无量寿的觉悟者,是阿弥陀佛。无量光怎么执着?它里面一点执着没有,一点妄想没有,一旦妄想就是无明,一旦执着就是无明,就是烦恼。没有任何执着的时候才是无量光。有人说我怎么就不是无量光?我无非是喜欢这个人。这一念就是我字,我字就是贪,我字就是执着,就是阴影,就是无明,就背离了无量光,所以这样就不是真念佛的。什么是真念佛?无念,无念的时候才是真念佛。那么无念是什么意思?难道就没有念头了吗?我们明明会有想法,但就是不让起心动念,因为《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么一个想法,想的都是围绕着我们自己,而这个自己是真实的我们吗?如果是真实的自己,那就应该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但是,看看我们现在执着的这个自己,念念都在变化,时时都在迁改,所以,我们执着的这个自己,实际上根本不是真实的自己。哪何为真实的自我?没有想法的时候,不起心动念,就没有生灭了,没有生灭即是永恒,当然是我们真实的自己。所以,我们根本就不用想的时候,才是真的自我。这是为何?因为所有的自我在无念的时候,本来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和万物同体。所以佛说: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既然是同体,我们的思想应该是“云电脑”,是跟整个宇宙的根本连在一起的,我们和佛是一样的智慧,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我们和佛应该一样,无量的知道,无量的懂得,叫“正遍知”;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神通叫“明行足”。而如果我们现在举心动念的时候,其实就是断开了“云电脑”,变成了单独的、很小的个体自我了。所以,现在只要我们一想,就是很小的虚妄的自己,本来是无量的,瞬间变成了很有局限的小我,这就陷入了无明境地,这就叫无明烦恼。由此可知,所谓的往生,就是从虚妄的小我回归清净无为的无我,这便是佛说的:弥陀自性,唯心净土。《佛说阿弥陀经》告诉我们,弥陀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即智慧无量寿命无量,是我们自己本来的样子,叫自性;无量光无量寿是我们本来的心,所以叫唯心净土。如此看来,能不能往生?我们自己对照一下。我们不要以口念佛号来骗自己骗别人,嘴念弥陀心散乱,吼破喉咙也冤枉。我们有没有心散乱的毛病?心不清净就是散乱,表现就是妄想和执着这两个毛病。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无量劫来,我们都妄想和执着,这个秉性习气业力,非常巨大,能障圣道,能深巨海,能敌须弥。以为念佛很简单,只要念了佛号,就飘飘悠悠就到极乐世界了。如果习气不改,就是有漏洞,怎么可能回归清净本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的这些个习气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一个吃,一个色。围绕吃要杀生,要造业,穿住用行全都是要占有。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他们的吃穿用是最简单的,因为他们心地简单,不想占有,索取最少,所以贪念很小。老子说我有三宝:一勤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一勤奋,天道酬勤,天都是一刻不停的在运行,它停下来它不勤奋的话就堕落了就毁灭了。二俭,俭朴,纸张不浪费,什么都不浪费,不像我们大手大脚,有了以后就猛造猛吃猛喝,馒头扔的到处都是。为什么咱们佛教里点点滴滴都是修行?进入咱们五观堂看那碗,吃了饭以后都要拿水涮了也喝了,吃的干干净净的。再看看咱们世俗的人吃饭有多浪费。第三是不敢为天下先,我们凡夫争先恐后,为了名利,讲究的捷足先登。真正修行人,不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先,就是敢造业,敢违背天道。真正修行人,都是依天道而行,哪里敢比天都厉害?所以,我们所有的真正的有钱人,或者是有福报的人,或者菩萨再来的都是默默无闻者,真人无名真水无香。只有凡夫俗子是在追求名和利,而且被虚名虚利所困扰,这是很大的烦恼。真正有德人都特别简单俭朴,特别和蔼可亲。佛在《金刚经》上说: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供养三宝,来做布施,福德大不大?须菩提说:甚大甚多。佛说:能持诵受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四句偈,或者是《金刚经》的一个片段,或者是究竟坚固的《楞严经》的一点点都可以,只要我们领悟受持了它们其中的一点,,那么前者所说的布施所得福报都比不及我们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千万分之一,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为什么这样?因为布施再多都是有限量的,与无限的自性如来藏相比,都是虚妄的,少之又少的。通过上述讲解,我们应当知道,阿罗汉为什么叫无生。因为有生就有灭,就不是永恒的,就不是无量光无量寿,不是真实的自己。阿罗汉作为闻到佛说的苦集灭道四谛法,知道回归大道,才能离苦得乐,不生不灭。所以,他们通过修行,证得了无生。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世间人能自控,管住自己不打妄想,不执着不妄想,没有念头再生了,不起心动念,心里保持清净,也一样能证得阿罗汉的果位。阿罗汉已经达到了不生不灭的境地,已经进入了圣人之流。这个时候的心是能包容一切,坏人也能包容,好人也能包容,因为心里没有挂碍。所以这样的人应该受到供养,应该受什么供养?人天的供养,天上的人也供养,人间的人也供养,所以阿罗汉的第一个意思就是应该受到人天的供养,叫应供。大阿罗汉就可以受到世间、出世间的人天供养。第二意思就叫无生,永远保持不生不灭,念头的不生不灭,叫无生法忍。阿罗汉第三层意思叫杀贼,杀无明贼,不是说要杀世间的盗贼。佛教里面把把眼耳鼻舌身意叫“六贼”。正是我们常用的眼耳鼻舌身意,造成了我们的举心动念,造业受报,苦海无边。正是这眼耳鼻舌身意“六贼”,盗取了我们自性本具的不生不灭的“摩尼宝珠”。阿罗汉就是针对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六贼,下功夫把他们降服住,比喻说把它们给捉住杀掉,捉住这六个贼我们就成功了一半了。现实中,我们常讲:认贼做子,认贼做父。事实上,我们天天以这六贼为伍,为活着的乐趣和依据,所以我们凡夫,正是认这“六贼”做父。佛教我们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贼给杀了不用,叫舍识用根。这些跟着佛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这样成就的。这些大比丘们,尽管来自不同阶层,文化、地位都不尽相同,但取得的修行成就是一样的,就是共同证得阿罗汉果。这就突出了佛教平等性。比如说五个比丘里面就有一个专门给佛在皇宫里面剃头的车尼,是剃头匠。在印度来说说,很**的阶层。在中国也叫三流九教。剃头的唱戏的,过去这些人在我们中国都是不被看起的。在过去中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是尊贵的。在印度也是这样的,种姓决定,尤其是低种姓的人,只能从事这些三流九教的工作。比如旃陀罗,是专门杀生的人,你这个人生下来,只能杀生,只能做这些危害生命的人。人家高种姓的人不杀,旃陀罗从事的职业就是杀。佛的常随众弟子里面,各个阶层都有,但成就了阿罗汉,表现出的是佛教教义的平等,佛教僧团的包容和平等,这在当时的印度,是十分难得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文: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他们这些常随佛学的人,像佛的孩子一样,所以叫佛子。佛子,并不是专指佛的孩子罗侯罗,因为佛的孩子也跟着佛出家了。为什么出家人把自己的俗姓给舍掉都姓释呢?我们中国人有这么个传统,谁家的孩子就要姓谁家的姓。同样的,出家发愿荷担起如来家业,就是要做释迦牟尼的孩子,就要跟着释迦牟尼佛那释姓,舍去了俗姓。有人问:居士可以姓释吗?答:居士不可以,居士毕竟还要在家里。还要上孝下慈,还要去做很多俗家的事情。当然,仅仅从姓氏上做个改变,都是形式,关键是要真正做一个像佛一样的觉悟者。佛是觉悟者,既然是佛子,就要做觉悟者的孩子,也要觉悟,用什么来觉悟?用智慧。这些弟子都是【佛子住持】,什么叫住持?住在这一方来受持佛法,住在哪呢?住在清净的自性上。受持什么呢?受持究竟坚固力,究竟坚固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智慧无上的智慧。住持一方,度化一方,住持一方就是要给这一方众生带来利益,只有住在如来藏性上,持究竟坚固之力,才能真正的给众生带来利益。如果住在业力上(即业力牵引),住在我们这个世间的一切相上,不住在自性本性上如来藏上,多数都还住在烦恼里,受持业力带来业报,那根本不可能给众生带来利益。阿罗汉证得无生,所以说是真正的住持。这些佛子住持不住在烦恼上,受持的是觉悟之法,佛教佛子们觉悟了什么?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我们凡夫执着一切相,一切有为法,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差别就在此。正因为这些佛子们跟佛学到了真理,认识到了真相,当然可以超越一切。所以,下面的经文就是【善超诸有】,【善超】就是善于超越,【诸有】是有漏洞的,有相的。一切有相的,都是虚妄的,他们特别善于超越这些虚妄的一切有相的。我们执着于相,所以就有欲界有、**有、无**有,我们常说的:四生三有。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三有:欲界有、**有、无**有。有就是有烦恼有漏洞,有就是有相,相就是烦恼,所以佛说无相才是本体。如果我们不知道无相是本来面目的话,我们就会一直执着相。我们的这个妄想心,特别执着相,被相所转。除了常说的“三有”,还有二十五有。“三有”似是从空间纵分为三界:欲界有、**有,无**有。“二十五有”似从种类横分,包括我们日常所执着的这一切相: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加上“地、水、火、风、空、见、识”七大,这些佛子住持,他们很善于超越这些虚妄有相的三有、二十五有,这是【善超诸有】。这些佛子们在佛的教导下善超诸有的结果是什么呢?【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能在他们住持的这一方国土上,成就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千威仪:是以行住坐卧四个状态,按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行住坐窝各有二百五十条戒,四个二百五十条就是一千;再加上身口意三方面,再乘以一千,总共是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是在三千威仪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身三(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口四(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语),共七支,都要具足三千威仪,所以,七乘以三千就是二万一;再乘以行住坐卧四个方面,就是八万四千细行。三千威仪八万四千细行,一条一条都是有很详细,不是随便说这么一个数字。这些佛子住持能真正在世间众生带来的是威仪,带来的是清净,是功德无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文: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大阿罗汉具四种美德:慧、戒、慈、悲。毗尼:‘戒律’的总名。尘:即尘沙烦恼,累:即累堕生死。他们为什么能成就威仪?就是因为他们这些佛子跟随佛转 ***。我们现在人对这个转轮,有些被邪人带偏。其实是个比喻,意思是转动佛法,传播十方,周流不息。法,无量无边的,法无定法,但是,所有的法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自性,万法皆空,自性空性是核心。这就是六组慧能大师所说的: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核心就是空性,所以佛无论是讲《地藏菩萨本愿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还是讲《楞严经》,全都是围绕着不生不灭的自性(空性)来讲的,就是讲弥陀自性,唯心净土的。这些佛子们跟随佛,就是传播大道真理,度化众生。【妙堪遗嘱】:妙是不可思议的;堪是担当;遗嘱佛交给嘱咐、嘱托。这些佛子,都能很好的承担起并完成好佛陀交给他们的嘱托。这些佛子他们完全按照佛说的,能担当起,而且还能用他的智慧,用他的聪明才智,做出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利益,这叫【妙堪遗嘱】,这个“堪”是能胜任的意思,能承担。【严净毗尼】,“毗尼”是戒律的总称,“严净”意思是严格清净的持戒,所以,严持戒律,就叫【严净毗尼】。我们要受大戒的时候,有五十三毗尼,就是五十三条戒律,从早到晚,从一开始,天一亮,听见钟声了,叫闻钟声断烦恼,离地狱出火坑,然后就念一首偈子,就起来了,到晚上脱鞋也有,上厕所也有,吃饭也有,转塔也有,绕佛也有,搭衣也有,所有的言行举止都有相应的偈子和咒语。【弘范三界】,“弘”是弘扬,“范”是示范,“三界”在三界里面弘扬正法,做三界的导师、示范,给人做示范,让众生都这样学。【应身无量】,意思是能应化出无量的形象,这是智慧神通。应化身,当以什么身得度就化什么身,应众生需求,就化什么身,而且是无量的身。这些常跟随佛修行的大阿罗汉、大弟子们,他们都是这样做到了。当他们清净的时候,我们看他们的物质财富似乎是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拥有完美的智慧德性,自性无量的智慧,可以化身无数,叫应身无量。只有能应化身的时候,众生有应,才能有化,才能真正度化众生。而我们这些不能应化身的凡夫怎么可能度化众生呢?这些大弟子们能【拔济未来】,把地狱的众生,把三界的众生,都超拔出来。“济”是济度,救济;“拔”是拔出来,超越的意思。“未来”不光是个时间概念,还包括未来众生。度脱众生拔济未来,给未来的众生也带来利益。因为他们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是不生不灭的,寿命无量,他们当然能度化我们这些未来的众生。我们这些凡夫能拔济未来吗?我们这些三界里的凡夫,做完人又去做鬼了,在三界里六道轮回,只能是给家人、亲人带来烦恼,只能在家里做守宅鬼守财鬼,或者是守孙子鬼,或者是守色鬼,给这些阳世间的人带来痛苦,活着的子孙知道是自己这些死去的亲人在障碍了他们的幸福生活后,子孙们会连这个祖宗都不认的,原来还上坟,现在把香倒插着,不让进门。在六道轮回里还想拔济未来,自身都不保如何为后世人带来利益?只能给未来子孙带来烦恼,这就叫三世冤。我们在轮回里注定是三世冤,由亲人变仇人,由仇人互相伤害再变成亲人,就这样来回来回的变化、沉溺苦海,不能自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拔济未来】要做什么?下一句叫【越诸尘累】,“越”是超越的意思,超越一切六尘烦恼;“累”所累,六尘是累,是负担,是让我们沉溺六道苦海的烦恼。我们为什么这么累?因为我们在生死苦海中流浪、沉溺,一刻不能歇息,所以叫苦海无涯。这些大阿罗汉帮助我们这些沉溺众生能超越尘世间的一切烦恼,让未来众生都能得到解脱。这些都是这些大阿罗汉、大弟子们,他们跟着佛学的本领、本事,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他们一样跟着佛学呢?当然是这样的,这叫常随佛学。经文: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那么这些大阿罗汉的代表人物都是哪些呢?具体的说,【其名曰:大智舍利弗】,这些人的名字:排在第一位的叫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我们看《佛说阿弥陀经》是佛无问自说的。在阿弥陀经里,佛说一段话就叫舍利子,这个舍利子其实就是叫舍利弗。因为舍利弗是佛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别人不理解佛所说的,舍利弗应该理解,所以佛在阿弥陀经里,一直叫着舍利弗的名字。舍利弗出生在南印度的摩揭陀国,离首都王舍城大约有二三里的路程,有一个迦罗臂拏迦的村庄,茂林修竹,山明水秀,是个很幽静的地方。舍利弗诞生在婆罗门种姓的家庭,父亲提舍是婆罗门教中负有盛名的论师,当母亲怀他的时候,他母亲的智能,就异于寻常的妇女,据说这是受胎儿的影响。母亲的弟弟拘絺罗,也很善于议论,但每当他和怀孕的姊姊议论时,总是辞穷力拙,不支而退。拘稀罗因此惭愧得离家出走,他知道姊姊所怀的胎儿,一定是一位大智能的人,自己若再不求进步,将来不如外甥,岂不给人笑话!因此他就到处参访明师,研究学问,连指甲都没有时间剪,当时的人都叫他长爪梵志(后来因舍利弗的皈依佛陀,他也皈依做了比丘。)舍利弗八岁的时候,就能通解一切书籍,当时的摩揭陀国,有长者兄弟二人,兄名吉利,弟名阿伽罗,设宴招待国王太子,大臣论师,作乐歌舞,谈古论今。宴会中规定什么身分的人坐什么位置,但八岁的舍利弗,却坐上论师的宝座,旁若无人,一点都不畏惧。很多的大臣论师起初都觉得他年少无知,不屑与语。他们都派年少的弟子和他酬答,但舍利弗言词清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义理周详,语惊四座,诸大论师此时才都佩服赞叹,国王也很欢喜,当即将一个村庄赏赐给舍利弗。八岁的幼童,在这样的场合里出风头,名学者的父亲,也常常感叹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及他的爱子。《楞严经》把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排在这些当机众大阿罗汉的首位,突出了《楞严经》是大佛顶的智慧。智慧和神通相连,所以第二个代表人物是【摩诃目犍连】,大目犍连是神通第一,摩诃是梵语,通常表示大的意思。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称大目犍连、大目乾连、大目连、目连、目揵连、目伽略、勿伽罗、目犍连延、目犍罗夜那、没特伽罗、毛伽利耶夜那。别名拘律陀(梵Kolita )、拘律、俱哩多、拘离迦、拘理迦、俱离多。意译天抱。被誉为神通第一。为古代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与舍利弗交情甚笃,同为删阇耶(梵San~jaya )外道之弟子,各领徒众二百五十人。尝与舍利弗互约,先得悟解脱者必以相告,遂共竞精进修行。后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开示,而悟诸法无我之理,并告目犍连,目犍连遂率弟子一同拜谒佛陀,蒙其教化,时经一月,证得阿罗汉果。目犍连是佛教历史上殉教第一人。目犍连依仗着他上天入地的神通,帮助佛法的宣扬,其功甚伟。但佛陀早就说过,神通不是究竟的法门,长眉罗汉,本是优填王的大臣,名叫宾头罗波罗堕,跟随佛陀出家后,得到神通,曾在白衣前炫耀,佛陀很不客气的呵斥过他一次,并且命令他和僧团隔开,独自到西瞿耶尼州去教化。唯有目犍连的神通,佛陀非但没有斥责,而且常常加以赞扬。佛陀不是偏心,佛陀知道一个事实,以目犍连的神通助其宣化固好,但目犍连运用神通的结果,不能胜过业报,个人所造作的业力要了,就是有神通,也不会不死。佛陀就想以这个事实可以教诫后人。目犍连年龄虽然渐渐的接近老的边缘,但像行云流水的布教生活,他是越来越有精神。他不知道正因为他对佛陀的教法热心宣扬,才更遭到嫉妒。外道对于佛陀没有办法,但他们等待机会要暗杀目犍连。目犍连荷担弘法利生的责任,有一次在宣扬真理的途中,经过伊私阇梨山下,被当时的裸形外道看到,他们就从山上推下乱石想要击杀目犍连,乱石像雨点一般的落下,目犍连无常的肉身被打成肉酱,但裸形外道两三天内不敢走近目犍连亡身的地方,他们惧怕着他的神通力。可是目犍连为了传播佛法的菩提种子,遭遇外道的迫害,为了给后世做个为法牺牲的榜样,他的肉身真的与世长辞了。目犍连的鲜血不是白流的,为了弘法利生,多少先贤圣哲,在佛陀的慈光照耀下,踏着目犍连尊者的足迹,献出了生命,献出了一切,真理之光,能不灭于世间,这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