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之荞:坚持优保良种古法新用 让定边荞麦畅销全国

陕西网讯 (记者 常瑞)“城南城北如铺雪,原野家家种荞麦。霜晴收敛少在家,饼饵今冬不忧窄。”宋代诗人陆游曾在诗中这样咏叹荞麦丰收之喜。时至今日,这种喜悦仍然延续在素有“荞麦之乡”称号的定边大地上。作为全国四大荞麦产区之一,全国红花荞麦生产第一大县,定边县地处陕甘宁红花甜荞产区核心地带,常年均保持着50万亩以上的荞麦种植规模。每年夏末秋初,定边县平坦的大地上大片铺遍荞麦花,香气四溢,独具韵味,更绚丽壮观。
而说到定边荞麦的佼佼者,那么“定之荞”肯定是其中之一,“定边荞麦好---定之荞”这句广告语也早已闻名遐迩。11月24日,陕西网记者来到定之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探定边荞麦的独特品质。
打造定边红花荞麦品牌 走优良品种路
红花荞麦,是定边特有的“招牌”荞麦品种,然而由于荞麦品种杂乱,红花荞麦和白花荞麦混杂,导致红花荞麦曾一度出现纯度退化,难以适应大型机械加工的情况。定之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勇飞讲起定边红花荞麦所处的尴尬境地时说:“要想打造好定边红花荞麦品牌,提高荞麦产品的商品化率,我们就要探索出一条提升定边红花荞麦地方品种种性和纯度、推广红花荞麦优良品种的路子。”
为此目的,定边县定之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定之荞)积极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在中国小杂粮研究中心柴岩教授等专家的指导和定边县科技局、农技中心的帮助下,公司下属的合作社在纪畔、白湾子、油房庄、杨井等山区开辟流转荞麦杂粮种植基地2000余亩,其中红花荞麦原品种保护基地200余亩,专门负责定边红花荞麦品种种源的保护及提纯复壮工作,有效地示范推广了红花荞麦的优良品种,使定边红花荞麦尽显“本色”。也正因为此,“定之荞”所生产的红花荞麦,粒大饱满、色泽茶褐、棱细皮薄,出粉率高,价格逐升,深受市场青睐。
古法新用传承石磨荞麦面特色
“我们的荞麦面无论是在口感上还是在营养功能上,都与众不同,有着‘粗粮的营养,细粮的口味’,因为我们使用的是传统的石磨工艺加工的荞麦。”韩勇飞自信地说。“由于荞麦不耐高温,用石磨低温低速加工,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荞麦的营养价值,经过检测,这样生产出来的荞麦中胡萝卜素和维生素E的含量是钢磨面粉的18倍。”

然而由于生产工艺的限制,石磨加工荞麦一直无法量产,导致目前全国各地几乎全用钢磨加工荞麦。为此,“定之荞”便古法新用,将原始石磨与现代电力机械制动相结合,创新性地将传统的“驴拉磨”改造成“电带磨(组)”,不仅避免了传统“驴拉磨”带来的卫生问题,又保留了荞麦面的营养功能和原汁原味,同时还实现了石磨荞麦的量化生产,达到三全齐美。在第20届21届杨凌农高会上,“定之荞”石磨荞麦面粉连获“后稷金像奖”和“后稷特别奖”,入选农业部《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并荣膺2016年度“陕西十大金口碑农产品”称号。
创品牌 助推农民脱贫致富
目前,定边县“定之荞”有国内较先进的荞麦清理脱壳分级加工和荞麦全粉石磨加工两条生产线,可年生产荞麦米4000吨及石磨荞麦精粉2000吨。同时,“定之荞”合作社吸纳500余户农户成员,辐射带动当地农民近万户。“我们的宗旨是既要打造好定边荞麦品牌,做强、做实定边荞麦产业,让人人都为定边荞麦点赞,更要让荞麦产业推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韩勇飞说。
韩勇飞告诉陕西网记者,为了带动当地贫困户依托荞麦产业脱贫,定之荞合作社免费给贫困户们发放荞麦种子、提供化肥并进行技术指导,等荞麦成熟后合作社又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将贫困户种植的荞麦收购回来。“这样,既可以确保贫困户种植的荞麦不愁卖,同时还能让每户的总体经济收入提升20%左右。”

杨井镇杨井村的贫困户屈培国今年60多岁,他乐乐呵呵地说“合作社今年免费给我发放了60亩荞麦种子,市场价每斤1.28元,合作社以每斤1.4元收购了我的荞麦,这样的话,我的荞麦不仅不愁卖,还比卖向市场收入的多,农闲的时候,我还在这里当车间操作工,一个月3500元的工资。”
如今,全国多家淘宝网店已经在经销“定之荞”产品,“定之荞”的产品畅销陕北及周边20多个县区,更远销上海、济南、广州、桂林、西宁等,不仅成功销进***,还入选G20农业峰会展览。在未来,定之荞还将继续在延长荞麦产业链、提高荞麦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定边荞麦产业方面下功夫。“我们正在计划把荞麦做成休闲速食食品、糖尿病专用药品和保健品等。”韩勇飞自豪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