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有根 “特”有品 “产”有链 ——毕节深耕“土特产”文章
过去的这个冬季,哈尔滨旅游频上热搜,“南方小土豆”“广西小砂糖橘” 等各地土特产更是在这场互联网狂欢中成为热梗出圈,引发了一场全国“农业大摸底”的好戏。
作为农业大市的毕节,农耕历史悠久,农业文化丰富,素有“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等美誉,是全国重要的夏秋冷凉蔬菜、天麻、核桃生产基地和畜牧业基地,有着众多特产好货。

大方豆干、威宁苹果、赫章核桃……在毕节的“土特产”家族中,各个县都有自己的“拿手好物”,这些土特产,既承载着当地百姓深深的眷恋,更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近年来,毕节市开发乡土资源、挖掘地域特点、升级产业链条,做足“土”文章,叫响“特”品牌,延长“产”链条。“土特产”正破圈突围,助力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深挖“土资源”,做足“土味道”
新春佳节期间,乌江源百里画廊景区,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游人如织。苗寨独特的民族风情与雄奇险峻的乌江源峡谷风光,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旅游度新春。
村里人气足,“土货”卖不停。这段时间,村民何兰也忙碌不已。
“游客多,最近黄粑和小黄姜的销量非常好,我线上线下都在卖,忙着呢!”日子虽然繁忙,何兰却乐此不疲,“忙点好,有钱赚!”

何兰(右一)和家人在一起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是一个昔日被悬崖峭壁阻隔的小山村,也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持续精准发力,化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靠山吃山唱山歌。这两年,依托乌江源头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化屋村立足资源禀赋,将当地特有的黄牛养殖、黄姜种植、黄粑加工做成“三黄”产业,借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打出了名气,成为带动化屋村老百姓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

“去年,公司卖了30000斤化屋小黄粑、10000斤小黄姜、100余套苗绣,公司营收近30万。”何兰说,是家乡特产让自己的荷包越来越鼓。
如今, “三黄”产业已经成为化屋村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特色产业。
“土特产”之“土”,源于一方水土。土特产要原汁原味,就得深挖当地“土”的资源,立足乡土资源和产业基础,向山地要效益,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立足“土”的优势,毕节全力推动蔬菜、茶叶、食用菌等“八大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力推进“一县一业、一主两辅、多镇一特、数村一品”, 加快推动毕节特色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数据显示,目前,毕节市食用菌、马铃薯、肉牛、家禽、核桃等产业规模已经位列全省第一,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规模全国第一,八大特色产业2023年实现产值536亿元,特色产业焕发出蓬勃生机。
擦亮“土招牌”,念好“特色经”
产业发展结硕果,分红到户笑开颜。
2月初,在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门口,村民们满怀喜悦地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分红大会。分红现场,成捆百元大钞堆成“小山”,一张张崭新的红灿灿的票子让村民们喜笑颜开。
“今天总共发放130余万元,900多户,是为了激励村民保护好古茶树,发展好古茶产业。同时也给涉及村发放,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毕节七星关区太极古树茶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介绍说,此次分红共有4个乡镇,涉及13个村集体。
太极村种茶历史悠久,是七星关区古茶树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树龄上百年的古茶树村子里就有上万株。2016 年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古茶树之乡”的荣誉称号。

然而,过去的太极古茶,由于管护粗放、技术有限,加之市场认可度低,老百姓守着好资源,却没能带来好“钱景”,始终藏在“深闺”无人识。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拥有一个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可以为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在东西部协作的帮助下,太极古茶从制茶工艺、人才培育、销售渠道、培育古茶品牌、选种育苗等环节得到有力提升,推动了古树茶产业走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将自然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打造“土特产”金字招牌。
近两年间,太极古树茶的身价翻了数倍,以前不值钱的“杆杆茶”,历经标准化制茶、品牌化推广的锤炼,现在的收购价已达到30-120元一斤。
“我们太极古茶的名气越来越大了,茶叶也能卖个好价钱,去年,我们家就挣了6万多元。”说起古茶,今年56岁的村民穆康禹满脸笑容。
写好“土特产”文章,除了要保持“土味”,还要发挥“特”的牵引作用,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

为强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毕节按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的思路,累计认证“二品一标”农产品237个。
金沙贡茶、大方天麻、大方皱椒等15个品牌入选贵州农业品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数量全省第一。
加工“土特产”,延伸“金链条”
每一份土特产背后都是一个产业。当一个个地名与一种种产品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一桩桩响当当的支柱产业便在广袤乡村激发出无穷活力。
位于贵州西部高寒地区的威宁自治县,荞麦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三大苦荞种植基地之一,素有“高原荞乡”之美誉。威宁荞酥曾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贡品,当时荞酥被明朝廷称颂为“南方贵物”。

荞麦是一种性喜温凉,湿润,适应性强,生育期短的作物。威宁特殊的生物气候条件最适宜荞麦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在2300米以上的凉山、半凉山地区是栽种荞麦优越的地区。威宁荞麦性味甘平、药食同源,有健脾益气、开胃宽肠、消食化滞、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降血糖和止咳平喘、祛痰等作用。
为做大荞麦这一“土特产”文章,近年来,威宁自治县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让荞麦从单一种植向深加工、电商销售、观光旅游等环节延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荞面、荞茶、荞酥、荞蛋糕……将这一特有的土特产玩出了新花样,研发出的荞产品系列一经上市,深受消费者青睐。目前,威宁全县常年种植苦荞面积为12万亩左右,平均单产175公斤左右,总产2.1万吨左右。
全县从事荞麦加工的企业有20余家,年可消耗苦荞原料约1.5万吨至2万吨。
“我们公司的苦荞面条生产车间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每天可生产面条2至4吨,除了供应本地及周边地区市场外,还通过抖音、淘宝等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店结合的销售模式远销北京、广东等城市。”威宁自治县黔鹤农产品公司负责人蔡琴告诉记者,如今,香喷喷的苦荞制品不只是美味,更是她为之奋斗的事业。

如今,威宁荞产品已注册有“黔鹤”“荞老五”“茗荞芗”“唐桂芝”“马摆大山”“可渡河”“蒋凤明”“威宁荞酥”等品牌商标。2016年,“威宁荞麦”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评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从“单一种植”到“接二连三”,毕节正充分挖掘“土”“特”“产”的潜力,深耕农业特色产业,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着融合发展的好“丰”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编辑 王星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