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奈曼(特产篇)家乡美食拨面条,好吃到爆!
家乡有无数种美食,真的想全记下来。真的不可能,只能将我见过的这些好吃的东西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一位伟人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就想写成民族的。我那香喷喷的拨面条。
荞麦是奈曼人主要的粮食品种之一,可加工成荞麦米和荞麦面。荞麦面做法五花八门,但最好吃的就是拨面条了(只有奈曼会做哦)。拨面条采用本地独有道具——拨面刀制作,是一根一根拨出来的,是拨不是切。每根面条都是三棱型,煮熟装满,浇上本地酸菜、芥菜咸菜、芥菜英子制成的卤子,口味纯正地道,深受群众喜爱。
拨面可真是一种美食。小时候,吃拨面条是一个梦。因为那时候每家每口人一年也就分10来斤荞麦,平日里不来客人谁家也舍不得吃的。
荞麦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植物,喜欢生长在沙质土壤中,生长期间降雨量不能超过200毫米,雨大了将停止生长,甚至是颗粒不收。我小时候最早学会的谜语就是关于荞麦的:红梗绿叶开白花,五方六月才种它。三块小瓦,盖个小房,里面住着个白姑娘。全是荞麦的真实写照。但荞麦由于生育期短,种植要求条件高,且产量低,农民都不喜欢种。不过荞麦面最大特点是好吃,荞麦皮也是上等的枕头填充物,特别是荞麦面的拨面条儿,别有风味,农民兄弟为了尝鲜还是要种的,如今在市场上,新鲜的荞麦面1斤已经是4斤白面的价格了。
关于荞麦的故事有好多,但我感觉“三片瓦”的故事更合适实际。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对贫苦的农夫,住在一间又低又窄的茅屋里,茅屋上只盖着三片瓦,所以人们都成他们为“三片瓦家”。三片瓦家虽然穷,却养了三个漂亮姑娘,大姑娘叫大麦,小姑娘叫小麦,二姑娘叫荞麦。
大麦和小麦,高高兴兴的嫁给了两个庄稼人,成家立业,男耕女织,日子都过的热火。只有二姑娘荞麦,跟大姐小妹不一样,小姐的身子丫环的命,懒,什么活也不干,什么苦也吃不了,还爱吃香的穿好的,整天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喜欢给头上戴一朵小白花。父母把她许给一个叫“苦得”的庄稼汉。荞麦嫌人家生得不体面,人老实,打心眼里瞧不起。
村子里有个坏小子叫“寒露”,终日游手好闲,拈花惹草。一日在地里遇见了荞麦,甜言蜜语,勾勾搭搭,从此二人眉来眼去,暗中幽会。荞麦学会了几句诗文,就更是看不起大姐小妹来。父母一提“苦得”,荞麦便顶父母。反正不愿和“苦得”成亲。
在“寒露”千方百计的勾引下荞麦姑娘怀孕了。这在当时可是天大有丑事。荞麦急着跟“寒露”成亲以遮丑。“寒露”却说门不当户不对,丢了“荞麦”另寻新欢。
荞麦羞愧难言,不想活在人世。父母从中安慰,姐妹来劝说。荞麦回心转意,情愿嫁给庄稼汉“苦得”。
偏巧那一年天旱地裂,禾苗干枯。急于出嫁的荞麦,请媒人到苦得家求婚。媒人回来说,只要有一线之路,也不娶荞麦为妻。
荞麦听了此话,眼泪只管往肚里流,知道都怪自己,自己是自作自受。再看大姐小妹,都是夫妻恩恩爱爱,而自己失身寒露,身败名裂。还有啥脸活在人世!不如一死了事。就给“苦得”写了绝命诗:
家住三片瓦,出身在贫家。小时爱穿红,长大戴白花。书生寒露把我害,死后不怨爹和妈。
夜里,荞麦姑娘将诗藏在袖筒里,朝着三片瓦的茅屋拜了又拜,来到白天苦得干活的地方,长跪不起,呜咽泣哭,吐血而死!
第二天,苦得来到地头,看到三片瓦的姑娘已经气绝,在她的身体四周,张出了许多红杆杆、绿叶叶、开白花的草。他可从来没见过,以为是荞麦变化的,就叫它荞麦。
“寒露”听说荞麦姑娘死在了地头,也就念往日之情,跑去看望。他刚走到荞麦跟前,那荞麦结的黑籽就唰刷地落了下来。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荞麦当作庄稼来种,比谷子、玉米迟好多日子种也没关系。又不择地,耐旱。只是要在寒露到来前收割,要不就落到了地里。所以民间有“荞麦不过寒露”的说法!
虽然荞麦产量低,但经家乡父老兄弟的精心耕种,每年都是有一个好收成,特别是用碾子碾出的荞麦面,做出的拨面条可是一种美妙的地方美食。
拨面条说起来简单。就是将碾子压的荞麦面用凉水和好后,有面板上赶成一尺宽,1寸厚的饼,用专用的拨面刀挤压着切砍于滚开的沸水中,飘起就用筷子挑碗中,伴卤子食用。
荞麦面拨面条清新可口,可做的卤子也好多种。但如果用农家大酱缸里的红咸菜、加少许瘦肉做卤,将会更有一番风味。记得一位省城来的客人第一次吃拨面条,小伙子也是血气方刚,争强好胜,一次吃了3大碗,边吃边叫好,结果一下子撑着了,接下来3顿没吃饭。
荞麦条的美味走到那儿也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