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寻影三:黄土窑院里吃这碗饸烙面,压面的床子已经用了上百年

西行寻影二:没见过父亲的遗腹子,接下四代传家戏班,新形式发扬 已经讲过,其实在“兴盛班”为大伙儿演出的空挡,作者发现一墙之隔的厨房,已经升起了炊烟。

在厨房操劳的是魏宗富的妻子王秀英,以及前来帮忙的邻家大嫂等人。农村有个传统,一旦家里来了较多的客人,男主人陪客,女主人会叫来关系好的嫂子、弟妹,一起为客人做饭,今天他们要做的,是地道的环县饸烙。

或许平时,他们是不会这样费事的,王秀英提前一天准备好了几样泡菜,盛在不同的盘子里,还准备了酒。这是招待贵客的礼数,对于我们来说,也感到莫大的荣耀。


厨房,是常见的西北土灶,烧木材,也可以燃烧庄稼秸秆。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全部改成用电或者用气,根本是不现实的事情,“铁锅做饭更香”尽管没有相应的科学依据,农村出来的人似乎都这样认为。

引起作者好奇的是窗台边,案板上放着的饸烙床子,由生铁打造,木质的压力杆已经有了厚厚的包浆。

“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俺家太爷爷买了这块地,这个饸烙床子就是太爷爷给了他爷爷,他爷爷又给了他,有百十年了吧……”

见过传家玉器、古董的,传家铁疙瘩还真是头一遭。

隔壁演出告一段落的时候,魏宗富的大嫂开始温水和面。作者问她和的面是白面还是荞麦面,大娘犹豫了一下:“白面,荞麦面屋里也有的,怕你们吃不惯。”

大娘告诉作者:通电之前,这儿还是靠天吃饭,相比小麦、大麦,荞麦会更耐旱一些,现在好了,通电以后可以打深井,在特别干旱的时候还能抽水浇地,因此小麦种植的多一些,荞麦种的自然就少了。

根据环县道情故事,饸烙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广成子住在崆峒山(在今甘肃省平凉市)的石室之中,黄帝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前去拜访探寻治国养生之道。黄帝问道广成子:“您在研究世间万物之道方面已达到了顶峰,可否请您传授我这方面的真谛呢?”

当时广成子传授给黄帝《自然经》一卷,又邀请黄帝共同进食,广成子宝剑一挥,砍碗口粗桃树一颗,将树干中间最平直的一节掏空留底,又用黄铜师刀钻了很多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随即将桃木担在炉台陶器上,放面团用木槌向下挤压形成一根根条状物,落入沸水锅中煮熟。”

并建议黄帝常食,以“调和五行、活筋通络”,对延年益寿大有裨益,黄帝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饸烙”最初的意思应该是“和络”,随着时间流逝,也就衍生出了西北风味和河南郏县、河北晋县、内蒙古乌兰察布、山西曲沃等不同特点的饸烙面。

压制饸烙面是很费力气的,揉好的面团放进铁质圆筒里面,圆铁片盖上,通过下压木杆,靠蛮力挤出面条。为了节省力气,家用的饸烙床子都需要安装一米来长的加力杆,甚至还需要在锅边垫两块砖头,用于支撑稳定饸烙床子。

对于以面食为主的环县人来说,压饸烙似乎是比操作电动压面条机更为简单的事情。

王秀英告诉作者:“一般来说,家里人少了就压饸烙,做着快,人多了才用轧面条机。”他们不太习惯手擀面条。

那个搪瓷茶杯大小的圆铁桶里,一次能够压出来两小碗面条。如果饭量大的人,也可能一次性就吃完了。

借口给他们师兄弟拍一张生活合影,一大家子才坐在一起,吃起了饸烙。魏宗富有些过意不去:“这叫咋回事呢?我们经常吃,你们大老远来,这是专门给你们做的。我这穷乡僻壤的,老师们过来,没啥好招待的,吃碗面,你看看这……”

又是一番推让,师兄弟几个才不好意思地吃起了面条。

我们离开的时候,这些淳朴的西北汉子,用自己的方式跟我们道别。

我们都知道,如此偏远的地方,今生不知还有没有机会再来,这儿的人,不知今生还有没有机会再见。

魏宗富和他的“兴盛班”师兄弟们,专门挑出来一段精彩的皮影戏,表演给我们这些匆匆的过客,王秀英和她村里的大嫂们,用这杆使用了上百年的饸烙床子,为我们做出羊肉臊子饸烙面,对于依靠皮影表演,月收入不过千元的她们,把好客和热情全都融在这碗有着浓郁羊肉味的面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