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第一书记·故事|万鹏强:打破村集体经济零收入历史

【编者按】

明年中国将消除绝对贫困。

6月1日,《求是》刊载的***署名文章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

驻村第一书记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支点。去年六七月间,澎湃新闻推出“90后第一书记”专题,聚焦这一年轻群体。今年,澎湃新闻联合新浪微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更多的90后驻村第一书记,如果您就是或者您身边就有,欢迎发邮箱到:diyishuji@thepaper.cn。

人物档案

姓名:万鹏强

出生年月:1990年10月

驻村前职务: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能投资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副部长

驻村职务: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暖水乡暖水村第一书记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暖水乡暖水村第一书记万鹏强。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五保户’贾文华的老伴儿屈翠女已80多岁,入户走访时,屈翠女坐在杂乱的炕案边,眼睛无神地看着窗外,家里没有生火,特别阴冷。当她说到自己有两个患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时,眼圈立马红了,拉着我的手不禁老泪纵横。这画面现在想来还是让我一阵心酸。”

2018年3月5日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暖水乡暖水村第一书记万鹏强驻村后的第一天走访,回到村部,他在日记里写下了他当天了解到的情况。

2018年3月1日至2日,在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参加完脱贫攻坚动员大会,万鹏强第一时间赶赴暖水村展开驻村工作。

暖水村。

刚到这,万鹏强见暖水村崭新的楼房林立,村民集中居住,感觉挺不错,可是通过实际入户走访、摸底调研,他发现事实并非表面看到的那样。

“这里的情况比想象得更复杂。”万鹏强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

暖水乡暖水村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西部,因境内有一股天然暖泉而得名。

全村总面积51平方公里,辖7个生产合作社,全村人口共计971户,1888人,其中农业户773户1625人,常住户257户582人。2014年以来,暖水村共计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29人,通过移民搬迁、生态补偿、易地搬迁、医疗救助、产业发展、就业扶贫等措施,到2017年底全部实现脱贫。

从2007年开始,尤其是2009年确定暖水乡为整乡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试点乡以来,暖水乡的暖水村共有590户1542人参与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后,虽然村民们都搬入了崭新漂亮的楼房,但因无后续产业、就业支撑,暖水村村民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民们也多有怨言。

2018年4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调查获得大量一手资料后,万鹏强心里逐渐确定了自己未来驻村工作方向——“必须要给村里面谋划产业发展,找到一条致富路。”

“这城里头的干部,能安心住在村里吗?”

1990年出生的万鹏强是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人,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当年大学毕业时,就经常在想,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走出农村读了大学,以后能不能回到农村,给做点啥事。”万鹏强说。

2018年3月,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给了他到农村的机会。

然而,正准备在农村大展拳脚的万鹏强,在第一次驻村工作座谈会上就被浇了一盆冷水。当他向村民代表们做自我介绍时,万鹏强明显感到一些村民正用质疑的目光对他上下打量。

万鹏强第一次参与工作座谈会。

会议结束后,万鹏强从村干部那里侧面了解到,有村民反映:“这城里头的干部,能安心住在村里吗?”大家都觉得他年纪轻轻,工作能力怎样先不说,就连能不能安心在村里住下,都感到怀疑。

除此之外,对于万鹏强驻村的选择,他的父母也不理解。

万鹏强的父母一辈子都是种地的,觉得儿子好不容易去到大城市读了大学,在鄂尔多斯市里工作得好好的,怎么现在又跑回农村了?

“这算哪门子事儿!”父母对万鹏强抱怨。面对父母的不满,万鹏强虽然无奈可也理解,工作一年多以来,他一有机会就慢慢跟父母解释:“我在村里是为老百姓服务,在田间地头奔走,我很开心也充实……”

渐渐地,万鹏强的父母也逐渐理解了儿子。现在,他们还时不时地主动问起暖水村的新变化,关心儿子的工作。

“办实事才能让老百姓信任我”

“第一件事,村民们让我帮他们修一修水渠。”万鹏强说。

万鹏强(左)考察年久失修的水渠。

暖水村的水渠多年失修,堵塞严重。旱的时候,上游的人把水渠切断,下游就用不上水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要自己翻山越岭出去挑水。

万鹏强立即去实地考察,确立暖水村修缮灌溉引水渠规划,并组织开展测量工作。

2018年5月,在万鹏强的带领下,暖水村2.5公里的水渠修通了,又建设了多处便利的取水点和取水机。

为方便下游用水,他联系施工队打了3口机电井,并配备水泵3台、井房建设1座、硬化机电井地基2座,建设电路3条,保障了暖水村800多亩土地灌溉,有近600村民受益。

暖水村修缮好的水渠。

2018年12月,贫困户付宣梅家的屋檐被大雨冲坏了,没有钱修,她立马就想到了联系万书记帮忙解决。在万鹏强的帮助下,2019年2月的大年三十前,付宣梅就收到了乡政府发的2000元临时救助资金。

村民王三明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属于因病致贫,子女外出打工都不在身边。万鹏强走访了解后,经常上门帮王三明整理看病的费用单据,再拿到“一站式”服务窗口报销医疗费用。

王三明的老伴儿杜绿叶说:“万书记经常过来看我们,对我们特别关照,有啥好的政策,我们人老了也不懂,全凭万书记跑前跑后,给我们争取到不少补助。”

2018年中秋节,万鹏强来到王三明家走访。

产业发展:“一棵树,一瓶水,一担粮”

在驻村之初摸底调研时,万鹏强就发现村里没有主导产业项目。

“我现在重点做的就是发展村里的产业,总结来说,就是‘一棵树、一担粮、一瓶水’。”万鹏强说。

“一棵树”是有机苹果树的种植。

借鉴邻村德胜有梁村的苹果产业种植成功经验,万鹏强2018年投入了7.72万元扶贫资金,用于暖水村发展绿色有机苹果种植的试点项目。

暖水村气候偏寒,需要挑选耐寒的果树苗,为此万鹏强又专门跑了一趟赤峰宁城县,在果苗市场考察了4天后,从那里精选了3172株最耐寒抗旱的果苗。

万鹏强从赤峰宁城县带回的苹果树树苗。

一开始,有11户村民愿意参与试点苹果树项目,后来大家觉得气候不适应,种不起来,又退了几户。

万鹏强为了说服村民积极参与,挨家挨户做工作,他跟村民反复强调,这些果苗是最耐寒、最抗旱的品种,又把产业发展规划讲清楚,让村民看到前景。

“当时前后跑了十几趟,最难的就是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这要求我们先期要把试点做好,起个带头作用,后面才能再接着谈发展。”万鹏强说。

初种时,暖水村的试点果园样貌。

从2018年3月15日到4月中旬,历时1个月,苹果种植试点项目顺利落地。万鹏强共组织试点户6户,种植土地20亩。他还从德胜有梁村聘请果树种植技术员,长期入驻暖水村跟踪服务村民,以便有技术问题可及时联系。

现在,暖水村的苹果树苗长势良好,成活率达90%以上。

一位苹果种植试点户翟飞说:“万书记给我们提供了苗子、人力,帮助我们一起种苹果,果子有收益,我们就能多一点收入,日子也更有盼头了。”

暖水村试点果园今貌。

“一瓶水”是暖水村得天独厚的含氡优质矿泉水。

“暖水村的含氡优质矿泉水,流量大,开发前景广阔。”万鹏强说。

万鹏强在2018年6月去当地矿泉水企业考察时,和村干部商量,要充分利用好暖水村这一特色优势,和水厂建立合作关系。2019年1月1日,暖水村和该矿泉水企业签订了“暖水山泉饮用纯净水合作框架”协议,企业将其在暖水村的部分销售市场划分给为暖水村居民委员会,村民可通过分销获取收益。

利用暖水村依山傍水的优势,万鹏强还着手在此打造旅游景区,同时把暖水的矿泉水推销出去。

暖水村的一处泉眼。(00:10)

“一担粮”是暖水村的荞麦种植项目。

“小杂粮种植项目中主要是种植荞麦,去年我们已经试点40亩,1斤荞面能卖10块钱,收益比种小稻高。”万鹏强介绍。

暖水村的荞麦之所以能卖这么高的价格,源于在2009年生态移民后,暖水村村民十多年没有大规模种地,土地没有化肥,这样的土壤种出来的荞麦颗粒比较细小,做成的荞面吃起来口感也更好。

“加工的时候也是严格保质保量,一般来说,一斤荞麦加工成四、五两荞麦面粉,而咱们一斤荞麦能加工成六、七两荞麦面粉。不仅量多,而且质量也好,价格也卖得高一点,去年试点种植产的荞面全部都卖出去了,最后还不够。”万鹏强说。

2019年,暖水村的荞麦种植规模预计扩大到200亩。“今年还要着力把荞面好好地‘打扮’一下,包装上再精良一点,拿到我们当地组织的“丰收节”上推广给更多人,把‘暖水荞面’的品牌打出去。”万鹏强说。

暖水村村民种植、加工生产的荞面。

驻村一年多的时间里,万鹏强充分利用各项扶贫政策,多方协调社会力量,先后引进帮扶资金40余万元,帮助暖水村引进主导产业项目,规划出“一棵树、一担粮、一瓶水”的发展方向,打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历史。

“要真心实意扎根在村,多为村民跑腿办事,才能不愧对‘第一书记’这个名称。不是有这么一句话讲——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真情。”万鹏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