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的伙伴日常饮食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当代年轻人为什么尿酸会高?

接着继续沿着高尿酸血症往下讲:

回顾下尿酸相关的关键信息:

  • DNA、RNA在人体的代谢终产物为尿酸,关键中间物为嘌呤。
  • 80%尿酸为内源性体内细胞更新产生,20%为摄入食物产生。
  • 2/3的尿酸通过肾脏排泄,1/3通过肠道分解。

ok,我们来简要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两个方面:

1.高尿酸血症日常饮食的核心关注点

2.高尿酸血症的饮食争议点和误区

日常饮食的核心关注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

1.尽量避免或者禁食以下极高嘌呤食物

用肝脏和肾脏等动物内脏、贝类、牡蛎和龙虾等带甲壳的海产品浓肉汤肉汁

动物内脏细胞数量大,属于极高嘌呤食物,贝类、甲壳类海产品也是。

而高嘌呤的动物肉在煮汤过程中,细胞破裂,里面的DNA、RNA被释放出来,溶解在汤中。

肉汤在高温下水分不断蒸发,嘌呤含量也不断浓缩,含量逐步提高,你喝汤的一部分“鲜味”也来自于嘌呤。【2】

如果要进食肉类,需要弃汤食用!

有研究发现,肉类如水煮10min以上,肉中嘌呤含量迅速下降,肉汤中的嘌呤含量逐步提升趋于稳定。

2.限制食用中高嘌呤食物

中、高嘌呤食物主要是:

A.动物性食物:牛、羊、猪肉等

B.鱼类:如凤尾鱼、沙丁鱼、白鲳鱼、鲢鱼等

C.干豆类:黄豆、绿豆、豌豆、青豆、扁豆,部分豆制品

D.部分蔬菜:(干)香菇、干紫菜、银耳、菠菜、海带、海苔、猴头菇、黄豆芽、绿豆芽等

3.限制高果糖食物、含糖饮料、各种酒精饮品

果糖能增加尿酸的生成,尽量控制高果糖、高蔗糖食物摄入,比如含有蔗糖、果葡糖浆的饮料和蜂蜜

酒精能增加尿酸合成且使血液乳酸浓度上升,造成肾脏排泄尿酸减少,

风险度由高到低:啤酒>烈酒>红酒。啤酒中含有鸟嘌呤核苷,风险度更高。

总体而已,男性每日酒精不得高于28g,女性不得高于14g。

4.多吃以下低嘌呤食物

A.纯牛奶、低脂或脱脂奶,每日 300g

B.蛋类,每日可1个

C.足量500g以上的叶类瓜类新鲜蔬菜,且深颜色蔬菜需在一半以上

D.多吃低GI的粗粮主食,如土豆、红薯、紫薯、荞麦等。

5.足量饮水

每日饮水量2000ml以上,不限于茶水、咖啡。

尤其睡前和夜起时应及时补充水分,以免尿液进一步浓缩增高痛风发作风险。

6.饮食规律,控制体重

三餐规律进食,不刻意减少一餐或暴饮暴食。

控制体重在适宜范围,如有超重或肥胖应积极减重,减少代谢综合征对于尿酸代谢的不利影响。

ok,我们来聊聊高尿酸血症中的一些误区或争议点:

1.食物酸碱性

我对于食物酸碱性是持怀疑意见且反对倾向的,主要是因为没有什么理论基础,“民科味”有点重。而且之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中已经对食物酸碱性问题进行了批驳和解释,单独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这里提食物酸碱性,只是秉持这最简单的酸碱中和逻辑进行的臆想。

看食物酸碱性不如看看食物嘌呤含量的高低!

2.维生素C补充是否有益?

啊,这个确实是争议点,早几年的指南和研究都鼓励高尿酸血症人群可以适当服用维生素C促进尿酸排出,但后续又有一系列的研究说维生素C对于高尿酸水平没有改善作用。

最终,在2020年美国风湿学会的《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管理指南》更新后,对于维生素C给到的建议是:

对于痛风患者,无论疾病情况,我们有条件地建议不要增加维生素C的补充。【3】

在这一段对于VC的描述上,这个指南还蛮好笑的。

投票小组在讨论了一些数据后发现遗传因素对于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展和严重程度有重要影响,并且非正式地建议医生在询问病人饮食习惯时要注意用词,确保在给到有关饮食建议时不要被误解为“责备病人”

饮食调整可能对于血尿酸的浓度仅有较小的变化影响,但饮食因素可能成为痛风发作的诱因,而且病人常寻求关于饮食管理方面的建议。

看到的医生和营养师朋友们要注意下用词了。

3.还能吃豆制品吗?

干豆的嘌呤含量是很高的,但类似于豆腐、内酯豆腐等,因为会加入水进行稀释,甚至在制作过程还会丢弃一部分的水,自然也会减少嘌呤含量。

比如干的黄豆嘌呤含量约为2181.9 mg/kg,而豆腐块嘌呤含量就已经低至686.3mg/kg,和肉类比,这个含量就要好很多了。而且豆腐中的钙、蛋白质等营养素对于人来说还是不错的,我个人觉得高尿酸血症患者日常吃豆腐100-150g基本没什么风险,是可以吃的。

但自己在家做的全豆豆浆,我个人就不建议了,毕竟加的水溶解出来的嘌呤,就都被喝掉了……

还有什么问题,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多提问咯。

写作不易,感谢点赞!


参考资料:

【1】WS/T 560-2017,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膳食指导[S].

【2】王新宴, 凌云, 储晓刚, 等. 肉制品中四种嘌呤含量在水煮过 程中的变化[J]. 食品科学, 2008, 29(7): 67−69.

【3】2020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Gout:

【4】蔡威. 临床营养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