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粗粮的人比多吃肉的人更早进医院?这7类人要小心…看看有你没

现在生活好了,

食物也越来越精细,

可是经过精细加工的食物,

反而流失了很多营养。

于是,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吃粗粮的好处,可是——

粗粮,并非吃得越多越好

(流量充足的朋友们先看看这个科普小视频△)

1.

多了影响消化

首先,粗粮吃多了会影响消化,因为粗粮里面含有较多的纤维素成分。过多食用粗粮会导致腹胀,影响食欲,在极端情况下还会导致肠道阻塞、脱水等症状。

2.

多了胃酸反流

其次,粗粮食用过多会明显延缓胃排空,可能导致食物积存,这些食物就可能带着胃里的胃酸,反流到食管里,损坏食管黏膜。

3.

干扰药物吸收

再者,过多的膳食纤维会干扰某些药物的吸收,可能降低某些降血脂药和抗精神病药的药效。

4.

多了导致营养不良

还有,长期过量食用粗粮会影响人体对蛋白质、无机盐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吸收,使人体缺乏很多基本的营养元素,导致营养不良。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每天吃50~100克粗粮。健康成年人每天吃的量,占主食总量的三分之一比较合适。

可以每天吃4种以上,包括:

一种“米”类粗粮:如紫米、小米、大黄米、黑米、糙米等

一种“麦”类粗粮:如燕麦、大麦、黑麦、荞麦等

一种“豆”类粗粮:如红豆、绿豆、豌豆、蚕豆、芸豆等

一种“薯”类粗粮:如红薯、马铃薯、紫薯等

粗粮,人人都适合吃吗?

粗粮虽好,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的,有那么几类人多吃反伤身!

01

胃肠功能差的人群

胃肠功能较弱的人群,吃太多食物纤维对胃肠是很大的负担。

02

缺钙、铁等元素的人群

粗粮中草酸和纤维含量普遍较高,会阻碍机体对钙、铁等矿物质的吸收,还会降低蛋白质、脂肪的利用率,让贫血状况一直无法改善。

有贫血问题的人若喜欢吃杂粮,就不要忘记每日补充足量的红肉,因为红肉所含的血基质铁不受草酸、植酸的影响。

此外,贫血的人可以选择含铁量较高的粗粮,如黄豆、小米等。

03

患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

如果患有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或是胃溃疡,进食大量粗粮易引起出血。

04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如果每天摄入的纤维素超过50克,会使人的蛋白质补充受阻、脂肪利用率降低,造成骨骼、心脏、血液等脏器功能的损害,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

05

体力活动比较重的人群

粗粮营养价值低、供能少,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而言营养提供不足。

06

老年人和小孩

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减退、孩子的消化功能尚未完善,过食粗粮对于胃肠是很大的负担。

07

有肾病,请谨慎吃粗粮

肾功能不全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对于代偿期,即肾功能还能进行代偿的时候,适当少量地吃点粗粮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失代偿期的患者我们建议要少吃或不吃粗粮。因为其肾脏排泄体内蛋白质、钾、磷等物质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要尽量减少肾脏的负担,减少粗杂粮的摄入。

建议:肾病患者每天限量吃50g左右的粗粮为宜,而且各种粗粮最好经常换着吃,把粗粮融入到三餐中,合理搭配。

粗粮,这样吃好处发挥到最大

将粗粮的好处发挥到最大,要注意以下5个方面——

01

胃不好量减半

患胃部疾病的人群,粗粮的量需减半,即每天吃30~60克为宜。

所以,不建议粗粮吃得太多,甚至主食全部杂粮化。粗细搭配,粗粮应该是一个配角。

02

蒸煮软化纤维

用蒸煮的方式能使膳食纤维软化,改善口感的同时也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可以煮饭、煮粥、粉碎成颗粒或粉末,对于老人来说,粗杂粮松软一些易消化。

03

搭配蛋肉

红肉含铁、锌等矿物元素,优质蛋白含量丰富,和粗粮一起吃,正好能弥补粗粮妨碍部分营养物质吸收的不足。

04

粗细搭配

在做主食时混入粗粮,粗细搭配更健康。蒸米饭时加点小米、糙米、绿豆或红豆,煮白米粥加一把紫米,磨豆浆时加一把燕麦等。

比如三米粥(大米糙米小米)、杂粮窝头(小麦玉米红薯)等,搭配点易消化的细粮,有利于快速补充能量。

05

多喝水

粗粮中的纤维素需要用充足的水分帮助消化。吃粗粮时,可以喝些白开水或稀粥,这样更有助于消化及排泄。

粗粮,吃法错误会越吃越胖

郑州市中医院营养师朱绍英介绍,吃粗粮虽然有利于减肥,但如果犯了以下三种错误,不但起不到减肥的功效,还可能越吃越胖。

01

为了调味加入过量糖或油

由于粗粮质地粗糙,难以下咽,所以很多人会在粗粮中加入大量糖、油来改善口感,虽然这样口味会大大改善,但会使粗粮中的脂肪和糖分增多,建议保持粗粮原始的口感,这样吃起来才更健康。

02

选择粗粮加工制品食用

有的人觉得粗粮口感粗糙而且没有味道,会退而求其次,选择粗粮制品,像杂粮饼干、杂粮面包、杂粮小吃,但是粗粮经过深度加工后,营养物质会流失,而且加入大量的油脂、糖等反而让粗粮成了高能量食物,失去了其本身的营养特点。

03

毫无节制地吃粗粮

很多人认为粗粮热量低,吃再多也不会胖,所以敞开肚皮吃。

文章综合:浙江大健康 CCTV生活圈、 家庭医生 健康时报 人民网健康 生命时报

编辑:Mkiki

图片来源:123rf 网络 soo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