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家乡饭 四月荞麦香

家里的老人常常念叨一些过了“年代”的食物,荞麦面啊,野菜团子,搅团……念叨多了,我便在闲暇时间穿行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为他们找寻。可是呵,十年来西安日新月异,食铺鳞次栉比,却罕见老人念叨的这几样食物。不忍让其失望,我便下决心学做这几样食物,一圆老人心意。

从搅团开始做起,需要的食材很简单,玉米面粉、一把小麦芹、一把干红椒、几勺红醋。家里常年吃买的鲜面条,我都快要忘记面粉的本色了,去超市选购时,心情非常忐忑,集中注意地盯着食材标签,怕自己因为不认识玉米面粉而笑料百出。

很快,便找到了玉米面粉,它静静地沉睡在一口木质大缸中,似一位恬静的淑女,面容优雅淡黄,肤质细腻。再走进,似乎能听见它浅浅的呼吸,均匀舒畅,从容清新。用勺子滑过它的肌肤,舀起一捧盛入袋中,似乎拢入漫天月辉。

付了钱走出超市,我却蓦地回忆起小时候的粮油店来,十二平米,米面油和各式调味料,还有一个必要角色——毛色油亮的猫。因为喜欢猫,我总是争抢着帮妈妈打酱油买盐巴,买了总是坐在店口帮猫挠挠痒。家门前的路扩宽了的时候,这些记忆中的店铺便消溺了,几场雨过后,原先粮油店的地方长出了一个Supermarket。

在奶奶的指挥下开始烧热水,冷水和玉米面糊,水开后,缓缓倒入做好的面糊,边倒边搅动,搅动速度要与倒入糊糊的快慢相协调,才能不结块。热气蒸腾,锅内鼎沸,面糊吹着热泡,我一边汗流满面,一边闻着玉米面变熟的香味。做搅团很简单,就一个动作“搅”,从面糊入锅的那一刻,搅拌半多个小时,一直一个方向。等面糊散发出甜甜的香味时,搅团便好了,乘出切块,拌着醋炒小麦芹就可以吃了。简单,质朴的吃法,吃出食物本来的味儿,吃出天地生养万物竞发,包含在简单食物里的雨露与土地的气息,是人之来处,也是人终将所往。

还有一味比搅团更简单质朴的美味——荞麦面,每每想到故乡的荞麦,奶奶和着的荞麦面,思思暖意与爱意,瞬间将我包裹。

荞麦在我的故乡淳化叫“棱子”,可能是由于它的果实有棱有角的原因。荞麦还有一个例外,在粮食作物中,大都开不出美丽的花,可是荞麦的花很美丽,一片雪白如月光般明亮,即使我们单独欣赏它的每一株个体,也十分值得端详。我小时候家乡种过荞麦,成片的荞麦花辽阔、壮观,戏文里还唱着 “晚夏何处雪,连畦荞麦花”。

家乡的土地不适合种植小麦,所以自古就有食用荞麦的习惯。荞麦是故乡最常见的食材,几十年前,几乎每家农户的地里,都密密麻麻的遍布。它既可以满足家里孩子对美食的初级向往,由妈妈做成炸酱面、热汤面、炒面、刀削面、剔尖、拨鱼儿,还可以包馅、蒸馒头、烙饼等,冬天做成扒糕或面条,佐以羊肉汤,别具一番风味;还可以褪下外壳做成枕头成就团团美梦,家家户户荞麦皮枕头。舒服名目,硬度适中;甚至为忙罢会上看过大戏的观众们带来一道美味小吃——荞麦饸饹,适口性好,或凉拌着芥末,或撒上葱花用热水冒,任由你变着花样吃。

多年在外求学谋生的我已很少吃到正常的午餐,常常是忙碌中快餐外卖对付了事。正值西安盛夏,天气灼热,没有丝毫胃口的我愈发想念从前的荞麦面食。若是夏季,常常吃一夏的荞麦冷面。自家种的荞麦,手擀的面条,煮好过冷水,放入切好的黄瓜苦瓜丝,一勺热油泼上去,刺啦……油滴欢腾,香气四溢。每人一大碗,吃得风轻云淡从容自在,“布衣不掩国色”,看起来粗陋的荞麦,却是整个盛夏最美好清爽的记忆。

越发思念这一抹夏季的清爽美味,越发情不自禁,趁着周末的当儿,我想做这一道简单却内涵丰富的荞麦美食,孝敬家中老人,顺便也犒劳自己的胃。常常在外边吃饭的我们往往会食入过多的油和调味料,商家以这些东西雕饰自家的饭菜,刺激顾客的味蕾,以达到让我们再次光顾的目的。但是,简单,质朴,才是是美食的根本,哪怕如《射雕英雄传》中黄蓉做给洪七公吃的那些假菜单,不管是“好逑汤”还是“二十四桥明月夜”,其实还是在追求食材本真的滋味。而食材本真,就是生命的本色,也是健康的要求。


家中有一袋过节时舅舅特意送的淳化名牌兰荞花的荞麦面粉,有机绿色的品牌,是荞麦产品中做得最好的。现在的我们平时多食细粮,所以要经常食用一些荞麦,对身体很有好处。打开兰荞花的荞麦面粉,粉质细腻,粉色黄绿,清香扑面而来。舀出三碗荞麦面和成较硬的面团,醒1小时以上;将醒好的面团揉匀擀成宽面条;接着,炒锅油烧热,加一粒八角、姜片、葱花炸香,放水煮开下面条、少许盐煮熟,放豌豆苗烫一下关火,一份营养的葱油拌面就完成了。

乘出慢慢享用,麦香浓郁,滋味不减当年,我们则在这样的一碗面之前心悦诚服,就差就着舌头吞下喉咙了。一碗面此刻滋养我的身心,成为无法淡忘的儿时记忆。简单亦本色,本色即健康,直抵人心,温暖,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