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荞麦”
荞麦(学名: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别名:净肠草、乌麦、三角麦,是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成熟期75天,北方可两季,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30-90厘米,上部分枝,绿色或红色,具纵棱,无毛或于一侧沿纵棱具乳头状突起。叶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2.5-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两面沿叶脉具乳头状突起。
荞麦喜凉爽湿润的气候,不耐高温、干旱、大风,畏霜冻,喜日照,需水较多。

关于荞麦的起源,日本植物学家星川清亲认为日本种植的荞麦是八世纪由中国经朝鲜半岛传播而来。原产地是在亚洲东北部、贝加尔湖附近到中国的东北地区,具体的传播过程是在唐朝时期由北向南传入中国内地。宋朝时期在华南地区普遍种植。随后又传到印度支那北部,直到八世纪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并在8世纪由中国传入印度,尤其是在印度北部,荞麦播种的面积非常大。之后,在13-14世纪荞麦经西伯利亚、俄国南部或者从土耳其传入欧洲。在17世纪传入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地,1625年荷兰殖民者将荞麦经哈得孙河带入美国,以后又传入加拿大和南美洲。
中国学者例如韩茂莉在《中国农业地理》一书中认为,基于瓦维洛夫和茹考夫斯基关于荞麦起源的观点,中国虽然出土了荞麦的实物遗存,但是由于考古界的实物证据太少,难以形成荞麦起源地就在中国的结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荞麦的扩散中心是在北方,其传播过程是“自黄河流域向淮河流域,并且随着人口迁移将种植区扩展到塞外。”林汝法主编《苦荞举要》一书,主要介绍了:“西南地区苦荞的特征特性、物质资源和育种以及苦荞的栽培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书中提到了“苦荞的起源地可能是在云南滇西中山盆地”。
除相关理论之外,有关荞麦的考古实物遗存也不断增多,继陕西省杨家湾汉墓出土2000多年前的荞麦种子后,在陕西咸阳马泉和甘肃武威磨嘴子又出土了前汉和后汉时期的荞麦遗存。2006年,在北京房山丁家洼地区出土了春秋时期的荞麦遗存,2010年在内蒙古巴彦塔拉地区出土了辽代时期的荞麦实物遗存。关于荞麦起源的最新研究进展,是在2006年对小珠山贝丘遗址中的吴家村遗址发掘中发现大量荞麦种子,吴家村遗址主体是距今55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遗址。2010年金英熙、贾笑冰在《辽宁长海县广鹿岛小珠山贝丘遗址发掘与收获》这篇报道中指出:“学术界有关荞麦的起源地和传播上的一种看法是,荞麦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随即逐渐向西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与稻作农业的起源方式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在辽宁大连广鹿岛小珠山贝丘遗址未发掘之前,有关荞麦起源于其他地区,均有了实物遗存作为重要的证据。唯独在东北地区缺乏荞麦起源地的实物证据。此次挖掘,小珠山贝丘遗址中大量荞麦种子的出现,将会从新的角度进一步研究荞麦起源的相关问题。
从国内外有关荞麦的著作理论分析,很多学者认为荞麦的起源地在中国,并且甜荞起源于北方,苦荞起源于西南地区。而从最新的荞麦种子出土情况分析,荞麦的起源地或是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荞麦生荒地、路边。荞麦喜凉爽湿润的气候,不耐高温、干旱、大风,畏霜冻,喜日照,需水较多。
荞麦光合能力的大小决定着产量的高低。生产中由于荞麦的群体一般较大,因此荞麦植株的形态,尤其是叶型影响着群体冠层的光分布。对于大叶型荞麦品种来说,群体里对光的竞争激烈,容易引起主茎营养生长部位变细,从而增加荞麦节间长度,减少主茎分枝数,导致最终荞麦产量降低。由于荞麦的株型、叶片中叶绿素的多少都会影响荞麦的光合能力。因此,荞麦品种间的光合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并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光合能力强的荞麦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小,积累光合产物的能力强于光和能力弱的荞麦品种。
水分对荞麦生长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土壤水分的降低,苦荞的主茎分枝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均呈下降趋势。笔过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苦荞植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发现苦荞的株高、主茎节数随土壤中水分的增加而持续下降,苦荞的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产量均以水分处理为20%时最高,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降低苦荞的产量。

选地整地
荞麦适应性较强,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很多土壤条件都能适应,不过最好的还是较疏松的沙壤土。虽然荞麦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是为了更好地种植荞麦,获得高产稳产,还是应该选择合适的土地,进行适当的整地,为荞麦的出苗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选种播种
种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荞麦的生长状况和最终产量。农业技术发展到今天,种子的培育技术已很完善,各种高产、抗性强的优质种子被培育出来。荞麦种植时要选择适合的高质量种子,然后对种子进行播种前的处理,处理好的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增强生命活性,提高抵抗病虫害的属性,最终达到增产的目的。播种时要考虑好土壤墒情及气候环境,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荞麦一般的播种时间都在6月中下旬。播种方式要根据具体的品种及土地情况来决定,可以选择条播、点播、撒播等方式,有条件的地区尽量使用机械化作业方式,以提高效率。
施肥
荞麦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生长速度快,对肥力的要求较高,是需要施较多肥的作物。整体来说,荞麦对钾肥的需求最大,其次是磷肥和氨肥,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肥力及肥料种类的侧重也不同,施肥时要根据具体的生产阶段按需施肥,以保证生长所需的充足营养。
合理密植
合理的种植密度对保证荞麦群体的通风透光、单株健壮,增加群体的光能利用率,促进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增加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宁夏地区不同栽培密度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的栽培密度对荞麦的单株子粒量、饱满度和产量有较大的影响。适宜的密度可增加荞麦的单株子粒数,使子粒饱满,千粒重增加,产量增大。适宜的种植密度有利于荞麦的生长,增加群体生长率、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有利于千粒重的增加和产量品质提高。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最重要的就是除草、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精细的田间管理还包括苗期管理及花期管理。开展有效的保苗措施,保证出苗率;中耕除草,清除杂草,疏松土壤;荞麦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开花灌浆期尤甚,要保证这一时期的灌溉条件;荞麦是两性花异花授粉植物,结实率较低,做好花期管理,辅助授粉 。
收获贮存
荞麦是无限花序,开花时间长,籽粒成熟不一致,从开花到成熟需要 30~45天。若收获过早,大部分籽粒尚未成熟;收获过晚,先成熟籽粒易脱落,均会影响产量。一般当植株籽粒达 75%~80%、变为褐色或灰色时即可收获。应选择阴天或晴天早晨进行收获,以防落粒。收割后先晾晒,然后脱粒晒干。一般含水量在 13%左右进行储藏。

营养价值
荞麦的谷蛋白含量很低,主要的蛋白质是球蛋白。荞麦所含的必需氨基酸中的赖氨酸含量高而蛋氨酸的含量低,氨基酸模式可以与主要的谷物(如小麦、玉米、大米的赖氨酸含量较低)互补。荞麦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因为颗粒较细小,所以和其他谷类相比,具有容易煮熟、容易消化、容易加工的特点。荞麦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其含量是一般精制大米的10倍;荞麦含有的铁、锰、锌等微量元素也比一般谷物丰富。B族维生素、维生素E、铬、磷、钙、铁、赖氨酸、氨基酸、脂肪酸、亚油酸、烟碱酸、烟酸、芦丁等。
食用价值
对于有几千年荞麦种植历史的中国来说,荞麦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消费用途。在我国,由荞麦加工制成的食药用产品种类 繁多,主要包括米面类、茶饮类、调味类、酒类、保健品、医药及医药原料类等,这些产品备受人们欢迎。
饲用价值
荞麦因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以及能够在土壤贫瘠的环境良好生长的特点而被作为优质牧草进行研究和利用。荞麦的籽粒、秸秆、茎叶均含有较多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同时含有Ca、P、Mg、K、Zn、Cu、Se等禽畜所需的无机元素,荞麦富含以芦丁为代表的一系列黄酮类物质以及多种维生素,对于禽畜的健康成长和品种改良有独特作用。
研究表明,使用荞麦饲喂畜,可以增加猪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提高瘦肉率,改善肉质风味,提高牛奶和牛 肉的品质,增加鸡蛋蛋壳的厚度、蛋黄和鸡肉中的维生素E含量。此外,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和芦丁可以调节奶 牛体内的葡萄糖代谢,有利于其肝脏健康。
据报道,荞麦各部分提取液对于猪丹毒杆菌、巴氏杆菌、白痢沙门氏菌、鸡源金黄色葡萄球菌、鸡马立克火鸡疱疹病毒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全草制剂对菌痢、鸡葡萄球菌病 及支原体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