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后老人事实说话:糖人“血糖”,标准化管理,就是好啊!(一)

#实话实说#2023/12/27星期三#控糖#笔记:去年7月查出,我的空腹血糖9.5;在没吃一粒药的情况下,全靠“管住嘴,迈开腿”,今年10月查体:空腹血糖5.7;餐二血糖7.12。

自从去年7月,查出我的空腹血糖9.5,超出了正常血糖的范围(空腹正常值是3.9-6.1mmol/L,餐后两小时正常值是3.9-7.8mmol/L)。通过恶补糖尿病知识,我选择了:“管住嘴,迈开腿”的控糖方式。

刚开始控糖那会,由于糖尿病知识和控糖经验都缺乏,总担心出现糖尿病并发症,频繁地扎手指(测血糖),血糖还不稳定。

机缘巧合,我首先发现了“标准化控糖餐”,不仅能使血糖稳定,还不用频繁地扎手指了(测血糖),它的优点是:不用挨疼了、省时、省力;最直接的是:省耗材,就是省钱;更关键的是:血糖稳定,有利于糖前期的逆转,真是事半功倍,一举多得啊!

今年7月至9月,我迷上了做视频,淡化了每天扎手指(测血糖),正巧,附近的早市又开始有摆摊的了,我每天早晨五点半,去早市买菜(6点多,城管就开始驱赶了)。我发现,鲜玉米卖的特别火,我本来就喜欢吃鲜玉米,还省事;测了几次餐二,测出我能吃煮玉米的量是:半根。

之后,跟踪监测过几次:空腹、餐二血糖,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做视频,我跟老公说:咱以后下来什么就吃什么,鲜的肯定比储存的好吃。

夏天,是蔬菜旺季,我跟老公每顿饭吃半根煮玉米,不饱的部分,用蔬菜补齐。由于:既好好吃,又省时、省力,还不升糖,这个“标准餐”就不知不觉地吃起来了,一直吃到鲜玉米下季了。之间,偶尔测一下血糖,基本稳定在正常范围之内。

10月份查体,我准备的早餐,也是半根鲜玉米。我老公说:鲜玉米快下季了,不能老是吃鲜玉米,你得吃正常餐测才有意义。抽完了静脉血之后,我吃了半根玉米,又买了一个馅饼吃,查体结果是:空腹血糖5.7;餐二血糖是7.12,其他各项指标基本合格。

鲜玉米下季了,又改吃粗粮发糕:开始,试吃一半全麦粉、一半黑米面发糕,我能吃的量是60克(熟重),不饱的部分,用蔬菜、鱼、虾填饱;之后,又测出我能吃一半全麦面、一半荞麦面发糕的量是:100克(熟重)。以后,每次蒸了发糕,我都会测出一个摄入量,然后,这一锅发糕,吃的时候,只要不超过100克,就不用频繁地扎手指了。为什么蒸发糕呢?因为,粗粮含量高,发出来的面,发散,没法蒸馒头,只能蒸发糕。

我尝到了“标准餐”的甜头,之后,我连“迈开腿”也标准化了:每天,上午、下午、晚饭后,至少做半个小时的健身操。外边暖和的时候,晚餐后,去广场做健身操,至少一个小时。后来外边有点凉了,散步时间缩短,回家后,再做一会健身操。我感觉:只要有时间,做健身操多多益善。当然,前提是:运动量要适合自己。

昨天,蒸了一锅粗粮面+白面(一半白面、一半荞麦面、一点豆面)、芹菜肉馅的蒸包,晚餐我吃了一个+一碗豆浆(黑豆黄豆55克、鹰嘴豆5克),没测餐二;今天早上测得空腹血糖是:5.9;



今天的早餐是:一个蒸包、一瓶酸奶、一碗“标准化豆浆”(黄豆、黑豆混合55克、鹰嘴豆5克)、两个核桃、一点泡菜,测得餐二血糖是:6.7;


我的午餐是:一个蒸包、6个白煮虾、萝卜炒豆渣(豆渣是豆浆过滤出来的)、一碗“标准化豆浆”+一点芹菜叶、一点泡菜,根据我总结的:控糖“标准化管理”的经验:午餐的餐二就不用测了。

晚餐,我吃了一个蒸包,一碗豆面粥(用黄豆面熬的),我没打算测血糖,也没拍照。之后,这一锅蒸包,如果每次只吃一个,就不用频繁地扎手指,测血糖了,只是偶尔测一下空腹血糖就行了。

实践证明:在不打针,不吃药的情况下,通过“管住嘴,迈开腿”,确实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并且,通过对“管住嘴,迈开腿”的标准化管理,不仅不用频繁地扎手指了(测血糖),还能使血糖更加稳定,何乐不为呢?

明年,我要继续认真地学习糖尿病知识,总结出更多的“管住嘴,迈开腿”的,可操作性强的标准化的管理经验,把自己的血糖管理好,把自己健康管理好。

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把老公的血糖管理好,把他的健康管理好!

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努力地学习“糖尿病前期”有可能逆转的知识,向着糖前期逆转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