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头条#崆峒区白水村往事回忆 自从开天辟地以来...
#平凉头条#崆峒区白水村往事回忆
自从开天辟地以来,诞生了人类,千百年来老百姓始终被“吃饭”的问题困扰着。他们几乎是倾其毕生精力为“嘴”而奔走、奋争,即使是在现在许多年里,这个问题个别人也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衣食住行成了头等大事。
时光匆匆,飞逝而过。五十年来,人们的生活以及衣饰,从头到脚的变化,如果不专门提起,似乎没有多少人注意,理一理,我们就可以发现变化的巨大,确实叫人吃惊。我把我自己经过的事以及听老人说的过去生活生产一并记录下来,只是为了更好的留住乡愁,留住对乡村生活的念想。不忘记过去,就是为了更好的面对未来。
比如磨面,除了白面,老面还有麸子,今天的人们早已不把麸子当作食物用的,人们还是只把它当作饲料用来喂猪、喂鸡。而缺粮的时代,麦麸子也是要用来填肚子的。但是,它的营养价值较高,富含维生素。熬稀饭的时候,锅里可以放一勺麸子,利于消化补充维生素效果较好。
以前,麦子收割后,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人挎着小篮子或提着袋子,顶着炎炎烈日,在田间寻找麦穗,每拾一个麦子头,心里也是乐滋滋的。有时,秋天也到玉米地里拾玉米棒。
小时候,白水街道里就有好多家杂货店,主要卖日用百货,五金铁货,还有洋红、洋绿、煮蓝、煮青等颜料,也经常有货郎挑着担子卖各种颜料的,人们可以把需要的颜料买回家自己染布。我的印象中,洋红、洋绿多是青年妇女们用作染线,染布大量使用的则是藏蓝、藏青,特别是藏青。青,实际上是黑色,那时的农村中,黑色是衣服颜色的主调。
六七十年代,后来“平纹布”、“斜纹布”、“呢子布”之类的名称逐渐多起来,层次也开始提升,布料也由纯棉向棉毛混纺发展。还有赊销布,可以先付一部分款,剩下的慢慢还。“的确凉”当时最受青年男女欢迎。以前,衣服穿烂了要补丁,缝缝补补继续穿。因为没钱买新的。甚至于补丁破了,上面再来一个补丁,这叫做补丁摞补丁。
当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大人穿了小孩穿,重新缝制一下就行。大孩子穿了小孩穿,或者亲戚家的小孩继续穿,这是普遍常有的事。有些家庭老人去世后,衣服也是分割家产的一部分。
过去,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增添新衣服,年是个关,俗称年关。家里再穷,也要千方百计给小孩做个新衣服。五六十年代,幼儿冬季都是戴的自己做的虎头帽,大孩子戴的都是母亲缝制的棉帽子。六七十年代,青年男女又流行围巾,围脖。大人的棉裤则全部是自制的齐腰部很高的直筒形,可以把人的腹部裹得严严实实。
穿的鞋子都是自己做的布鞋,媳妇们做鞋成了农闲时重要的工作。即先用纸剪出鞋的模型,包括鞋底和鞋绑。鞋样子能决定鞋的大小。用糨糊将破布平整地粘贴在木板或者墙上,多抹几层,晒干后就可用。依照鞋样子剪下做鞋底的材料,可多剪几份。将一份缝在一起,用布沿着边缘包起来,叫“沿鞋底”。再将两三个这样的鞋底合在一起。达到一定的厚度后,再用完整的白布覆盖起来,用针线缝结实,叫“缦鞋底”。由于鞋底较厚,必须用大针和麻线。有时大针也缝不下去,就用锥子先钻个眼儿,然后再下针。手的力气不够,就用木制顶针子或者金属顶针子。为保证鞋底结实,要用粗麻线。一般来说,卖棉花卖绳的摊位上都有粗麻线出售。
过去钱少,一双袜子往往要穿好长时间,烂了补,补了再补。一床被子盖十几年。衣服都穿不起,何况棉被子。把添置新的被褥视作家庭大事,因而常常在儿女结婚时才添置。在农村中,至今仍有这样的习俗:女孩子出嫁时,要把所有的嫁妆放在最明显的地方,向路过的村民展示,其中最突出的嫁妆就是被褥,而围着观赏的人们也总是喜欢议论新媳妇陪嫁了几床被子。过去,娘家贫穷的连一床被子也陪不起;今天,四床五床也不起眼,有的多得一辈子也用不完。旧时代,农村的枕头多是新婚时置备的,一般是长筒形,外皮为蓝色粗布,里面装有荞麦皮,两头用红布,上面绣有喜庆的图案。
唐代有一首诗歌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样的情景。特别是在隆冬的寒夜,在哄睡孩子以后,在煤油灯光下,纳鞋底、补衣服,常常熬到鸡叫,熬到天明,这是今天的妇女们无法想象的。
那时的妇女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做针线活的工具,如针、线、剪子、顶针子、尺子、夹鞋样子的书本子等,而盛这些东西的用具则叫针线布篮。
每家每户当时流行这的“大件儿”时称“三转一响”:“三转”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一响”是收音机。
那时候,农村人基本都在河里洗衣服,用木棍敲打。庄里皂角树多,可以洗衣服,可以洗头。也有用草木灰洗衣服的。
后来肥皂出现,老农民一般称呼腻子,香皂称呼洋腻子。九十年代,晨光肥皂一块批发7毛钱左右,三笑香皂批发9毛钱。后来洗衣机的出现,解放了好多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