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道:舌尖上的哑柏



舌尖上的哑柏

文/魏志祥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古镇哑柏,历史悠久,各类吃货世代相传,丰富多彩。哑柏的名小吃有绵软粘甜色泽鲜润的甑糕、有油香四溢解饥解渴的油茶、有光润如玉清热驱暑的荞粉、有热气腾腾粉滑酥爽的粉蒸肉、有米香叶香沁人心脾的蜂蜜粽子、有红白相融香辣味浓的豆腐脑等,这些由聪明智慧的哑柏人创造出来的美食经久不衰,使人们味蕾活跃,食欲大振,体质增强。他们是哑柏美食的冰山一角,哑柏的扯面才是美食中的主食,哑柏人如果一天不吃面,浑身都没劲,总感觉缺少点啥。出门在外吃饭,总盯有面食的地方。他们身体遗传秘码DNA中有面粉因子,既使吃点大鱼大肉的米饭炒菜也不解馋,自嘲是“面肚子”。


蜂蜜粽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形成了各自区域内的面食产品,日积月累,形成中华灿烂的饮食文化,围绕面食全国有百十余种做法和吃法。我们邻居岐山县有著名的噪子面,隔河相望的杨陵有大家熟悉的蘸水面,武功的旗花面,扶风的一口香,户县的摆汤面,彬县的御面,合阳的踅面,陕北的羊肉面等。远点有甘肃兰州的牛肉拉面,湖北武汉的热干面,山面的刀削面,河南的烩面,北京的杂酱面等。居住在关中白菜心心的哑柏古镇,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适宜小麦生长,小麦面粉细腻,筋道,馨香,是做面食的上乘材料,怎能没有自已的招牌面食呢?有,它就是哑柏扯面,也叫“软面”、“二大(dai)王”,是关中biangbiang面的另一种叫法。被誉为“陕西八大怪之一”。



哑柏的扯面走向市场,要追溯到上世纪的改革开放之初。哑柏镇上最早有两个食堂,主街道南北各一个,南边一个在现在的玉皇楼广场马路东边,新华书店隔壁,那时习惯叫“大食堂”。北边食堂在现在的北十字东南拐角处,叫“小食堂”。两个食堂都属于国营企业,经营的面食就是机器压的细面,分为素面丶荤面。素面八分钱一碗没有臊子,荤面有臊子一毛二分钱还要二两粮票,就是这样的面食排队不一定能购买上,供应紧张。除了韭菜叶细面外,食堂的招牌饭菜就是“杂烩”了,哑柏人把猪肉下水之类的混合物叫"杂烩",吃杂烩自带锅盔馍,一碗五毛钱,大多数人囊中羞涩吃不起,望肉兴叹,经济富裕的人也是偶然吃之,算是有口福了,其他人吃一碗荤面己经不错了。八十年代初,两个国营食堂在改革的大潮中纷纷解体,私营性质的哑柏“工农食堂”正式挂牌开业。“工农食堂”是镇上最早的个体私营饭店之一,它座落在原机械厂大门外,周至二中斜对门,也就是现在北十字信用社的紧西邻,只有两间土木结构的门面房,它的主打产品就是扯面了,让先前的软面从各家各户的灶房案头走向市场,拉开了哑柏扯面的新时代。


荞面凉粉


“工农食堂”是七八个人的股份小企业,掌门人姓魏,人称魏师,为人厚道,自幼就在食堂跑堂学艺,煎蒸炒焖,样样拿手,炒菜入口,扯面上口。他开店宗旨是让乡党把扯面吃的酣畅吃的淋漓,达到“好又来”,挣的是回头客的钱。味道上讲究“酸、辣、香”,面条讲究“软、筋、光”,口感有嚼头,吃后有劲头。工农食堂不欺客,不哄人。扯面用的面粉都是眉县“老牛牌”中特等粉,粉白筋道。搋面揉面用棍棒长时间在案板上反复挤压,抹油不做假,醒面有时间,拉扯摔拌有力度,啪啪拌的声声响,师傅一扬手,划过一道弧,面条飞到锅里头,翻腾旋转如莲花,大火烧,小点水,三煎过后再捞面,生熟拿捏到位,火候恰到好处。“面来咧!”一声亲切吆喝,一老碗面已放到你眼前,香气扑鼻,宽窄适中、薄厚均匀,像玉带盘绕;绿油油的下锅菜,翠嫩如翡翠;西红柿鸡蛋浇汁汤,似琼浆玉液;酱紫色的肉臊子,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鲜红的油泼辣子,冲击味蕾,煞是惹眼。白红绿紫黄,五色搭配,辣酸油汪,奇香诱人。挑起面条放入口中,滑柔筋光,埋头下咽,那种滋润、那种享受、那种满足丶那种解馋的神态,可谓:一面解乏,一碗解饥,肠胃熨帖,肺腑舒畅,回味无穷。用乡党的话说,“工农食堂”的扯面,量大,油多,臊子香。咥到肚里,嘴唇都是油,一碗面唏哩哗啦,吸溜吸溜狼吞虎咽吃完了,碗底还是油。


油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哑柏刺绣正在红火发展中,三六九的集会不但有本地的人还有大量全国各地的客商,街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工农食堂良好的经营声誉让饭店人气旺盛,名气越来越大,食客摩肩接踵,从早上六点开门营业直到晚上十点关门,食客不断,络绎不绝,出现了排队吃面,拥挤就餐的现象。哑柏不仅仅有闻名全国的刺绣还有扯面,刺绣大潮将哑柏扯面推向各地,工农食堂的各位师傅为哑柏周围的人服务了二十多年,推陈出新,光大了哑柏的面食文化,为以后哑柏扯面的发展推波助澜,走向全国,功不可没。一碗扯面,包含了经冬历春的小麦的精华,融汇了天南海北佐菜的营养,木耳之黑、豆腐之白、鸡蛋之黄、韭菜之绿、辣椒之红,水木金火土,皆于一碗扯面呈现。工农食堂的一碗面曾经成就了多桩生意,成全了多段婚姻,化解了多少夫妻恩怨,解除了无数朋友的误会情仇。进门一脸愁,出门似春风。如今六七十岁左右的人,提起工农食堂的各位师傅,赞不绝口,不断有人在网络上感慨怀念,追问经常者。经作者访问,他们是东街(哑兴村)的魏润生,张怀西,董长世,刘党政,孙月斌,张田娃,六屯村的陈志虎,青化乡的东培安,任井井等,他们现在大都成了七八十岁的老人,早已退出饮食行业,享受天伦之乐,有的已作古,让人叹息不已。


豆腐脑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改拆新建,镇上饭店不下二三十家,食堂二字已退出历史舞台,饭店,酒店应运而生,饮食的多样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南方的川菜,粤菜也进入古镇安家落户,然而哑柏人还是离不开扯面,中午时分各个饭店叫好的仍然是面食,而味道已远不如从前,找不到"工农食堂"的味道。


然面


肉夹馍


一碗哑柏面,万里相思情。哑柏扯面留在心底永久的记忆!


魏志祥,中共党员,哑柏中学教师,省市县三级作协会员,作品有长篇小说《青山镇》、《昌公塬》。

本文来自【家在周山至水间】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