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难忘的美食,于勒的牡蛎,傻二哥的药糖,一家三口阳春面
这是一篇怀旧文。
曾几何时,买回来的西红柿永远吃不出当年的味道,让人眼花缭乱的方便面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惊艳。
有些关于美食的记忆永远留在了脑海里,也包括曾经在课本里看到的那些。
也许是作者的写作手法太传神,也许是笔者肚子里太缺少油水,总之当年上学时每当看到课本里有关于食物的描写,总是有一种垂涎欲滴的感觉。
笔者就从当年学过的课文里找出十个印象深刻的段落分享给大家,大多数课文可能只有七零后八零后这批人才能懂。

一、列宁的《六个墨水瓶》
这是一篇描写列宁坐牢时坚持地下工作的文章,为了躲避看守检查,列宁把面包捏成墨水瓶,在里面灌上牛奶,然后蘸着牛奶在纸上写字,牛奶干了之后用火一烤就能显示出来文字。

每当看守来检查时,列宁就会把面包做的墨水瓶塞进嘴里大嚼起来,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吃了六个墨水瓶。
现在的孩子可能觉得面包牛奶都吃腻了,可当年这玩意对于笔者和大多数同学来说真的是稀罕物,因此当年学这篇课文时,笔者最感兴趣的就是坐牢也能吃面包喝牛奶。

无独有偶,关于列宁,还有一篇《绿色办公室》也很有名,列宁住在湖边,有窝棚有吊锅,锅里煮着早餐,他坐在湖边奋笔疾书,虽然他是被流放,但这种纯天然的办公环境是目前很多人向往的。

二、《大森林的主人》,猎人的烤松鸡
这也是一篇前苏联的文章,其中让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地方,一个是猎人用干苔藓塞到空包弹里点火的方法,另一个当然是让人垂涎欲滴的烤松鸡。

把打来的松鸡拔毛,去掉内脏,用大树叶裹上松鸡埋到坑里,坑上面再盖上土,在土上烧起篝火,过一会儿,扒开浮土,将烤好的松鸡拿出来就可以吃了。
这个方法大体上类似我国的叫花鸡做法,但由于故事是在野外大森林里,松鸡也是野味,更显得美味和来之不易。

三、《草地晚餐》,牛骨炖野菜
这是描写红军过草地的一篇文章,为了节省粮食,红军将仅有的一头牦牛杀了,牛肉做成干粮,牛骨头和野菜一起炖汤。

作者的本意是告诉我们红军过草地的艰难,但当年一帮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学生却在惦记着那牛骨炖野菜汤好不好喝。
当年可能看不太懂,但现在重看,可以感觉到,其实作者营造的那种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才是最可贵的。

四、《金色的鱼钩》,野菜鱼汤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位红军小战士想尽办法,用缝衣针做成鱼钩钓鱼炖鲜鱼野菜汤给小战士喝,自己却舍不得吃,最后在走出草地前不幸牺牲。

也许是鱼汤的缘故,也许是没吃过野菜的缘故,反正当年同学们在感动的同时对老班长的野菜鱼汤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其实现在想起来,这更体现了人性在绝境中的伟大。

五、《我的叔叔于勒》,于勒的牡蛎
这是莫泊桑的一篇讽刺小说,至今读来也能感受到人性的阴暗一面,尤其是当小说的主角“我”在心中默默念叨:“这是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弟弟”时,更是让人感慨。

相信不少家在内陆的同学在学这篇课文时,最感兴趣的无疑是于勒手中的牡蛎,当年家里餐桌上能看到的海产品有限,压根没听说过什么是牡蛎,甚至连读课文的班主任都没见过。所以对于牡蛎的好奇困扰了笔者好多年。
等到见到牡蛎时,老实说,那玩意彻底打碎了笔者心目中的幻想,唉,也许是没有口福吧 ,笔者到现在也没生吃过牡蛎,从未体验过那种优雅的吃法是什么感觉。

六、《傻二哥》,傻二哥的药糖
这是评剧大师新凤霞的作品,文字非常朴实,故事也非常纯真,傻二哥的药糖和他吆喝卖药糖的方式也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笔者当年一直揣摩的一件事是,那个卖药糖的吆喝到底是怎么唱的,那个药糖是什么味道的,长什么样子。

后来在天津看到了药糖,只是不知道和傻二哥的那个药糖是否有区别,不过笔者也没买几块尝尝,就怕尝过了之后会失望。

七、《榆钱饭》,丫姑的榆钱饭
这干脆就是一篇以美食为主题的文章,刘绍棠用吃榆钱饭的历史反映了农村的巨变。

笔者当年对榆钱饭一直有一个误会,因为笔者老家极少能看到榆钱,也不知道榆钱那玩意能生吃,所以笔者就想当然以为这个榆钱其实和槐花差不多,能生吃也能做饭。
直到后来看到真正的榆钱饭时,笔者才愕然,原来是这样的,罢了罢了。

八、一家三口的《一碗阳春面》
这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说,来自于日本作家,主要体现了面对困苦自强不息的精神。
故事虽然短,但非常经典,记得当年刚学过不久就有班级将此改编成了话剧,后来笔者在网路上还看到了日本拍的同名电影,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不过,有意思的是,其实日本小说原文是《一碗清汤荞麦面》,不过可能由于面条的特点相似,因此被翻译成《一碗阳春面》也说得过去。
阳春面,笔者好歹吃过几次,怎么说呢,味道还是不错的,可惜不是笔者的菜。

九、《社戏》,阿发家的罗汉豆
鲁迅先生的作品《社戏》,今天读来依然感觉妙趣横生,尤其是一帮小孩子在那里看社戏骂老旦的情节,让人忍俊不禁。

但更让笔者印象深刻的还是关于吃的,迅哥儿和双喜、阿发等人回程时去阿发家和六一公公田里偷了罗汉豆,然后就在船上做熟了吃,好像夜宵一样。
笔者一直没弄明白的是,罗汉豆到底是怎么做的,是烤的还是煮的还是炖的?至于什么味道,迅哥儿也没写,只是说“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当然,我们知道,迅哥儿那天晚上根本没看到啥好戏,他的思绪和如今的笔者一样,都是在怀念那无忧无虑充满回忆的童年。

十、《孔乙己》,咸亨酒店的酒和茴香豆
相信很多人都会以为笔者想说“孔乙己的茴香豆”,不,笔者更感兴趣的是咸亨酒店的酒、盐煮笋和茴香豆。

笔者总以为站在柜台前喝一碗温热的黄酒,吃几筷子盐煮笋或茴香豆是极解乏的方式,于是后来专程去了绍兴,果然,那里确实有一个咸亨酒店。

孔乙己不再是被人取笑和驱赶的人,而是变成塑像站在酒店门外招揽客人,柜台前依然挂着一个牌子:孔乙己欠酒钱十九文。
只是,喝了黄酒,吃了盐煮笋和茴香豆之后,笔者心中也突然有了迅哥儿在《社戏》里的感慨:
再也没有当年那样的感觉,再也没有当年那样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