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镇人 莜面情

家乡丰镇位于山西、河北与内蒙古交界处,这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荞面饿断腰。”说的是莜面抗饥饿,吃一顿莜面能行走30多里路而感觉不到疲惫。一说起莜面就想起了小时候,每当中午放学,离家老远就能闻到那浓浓的莜面香味儿。那时候,家家户户粮食品种比较单一,白面之类的细粮很少,多数以莜面为主,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富有,就看家里的莜面是否充足。上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家家户户都不富裕。据说有一家为了给儿子娶媳妇儿,逢人便讲,家里有足够吃的莜面,有位姑娘听说这是家好人家,第一次登门后,她甩着两条齐腰的**花辫主动为家里做饭,她掀开莜面瓮盖子用碗盛莜面一刹那,可吓坏了未来的婆婆,婆婆急中生智上前抢过碗,笑呵呵地说:“还是我来吧。”其实,这家人只在三口面瓮上面薄薄的装了一层莜面,中间用纸隔开,其实下面是空的。在人们的印象中,莜面曾赋予时代以新的内涵,人们或许对莜面有一种特殊感情。

莜麦,也称“燕麦”,“玉麦”已有2500多年的种植历史了。相传,汉武帝时期战事不断,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匈奴经常骚扰汉地,造成大量的人畜损失,人民苦不堪言,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继续。汉武帝在征战中,由于长途跋涉,补给环节薄弱而经常遭到打击,匈奴军队则越战越勇,令汉军十分头疼。汉武帝采纳大将军卫青的建议,命随军驻地垦荒,大臣莜司敬献了一种谷物,大量种植,此种一经播下,生长迅速产量很高。汉军食后,军力大增,耐饥寒,经酷暑,最后大获全胜。汉武帝在犒劳三军时,封莜司为大将军,亲自为此谷物取名“莜面”。

莜面是莜麦加工而成的。由于家乡气候干旱少雨,一年中日照时间也相对短,这就有利于莜麦这种抗寒耐旱作物的生长。清明节过后,在春雨的滋润下莜麦苗会悄悄的钻出土壤,几天后,地面呈现出一片绿色。刚长出地面的莜麦苗与青草十分相似,一般人很难分辨出来。莜麦生长期较短,几个月过后,莜麦枝头就会挂满"小铃铛",秋风轻轻吹过,你会听到"扑棱棱"的响声。

莜面是中华食品中唯一"三熟"食品。秋天,新莜麦下来,家家户户开始淘洗、煸炒莜麦,都盼望着能早点吃上新莜面。淘洗莜麦是把莜麦倒入盛水的大锅里搅动后,用罩篱将一些秕子之类的杂物清理出去,然后把泥沙澄出去,再把颗粒饱满的莜麦晾干至七八成后开始入锅煸炒。炒莜麦是有讲究的,把直径大约1.5米的近似平底的炒锅以10度的倾斜度架在用土胚垒好的灶台上,点火。炒莜麦要掌握好火候,火太大了容易炒煳,这样蒸熟的莜面发黑且不够筋道,火小了莜面味儿又不够地道。所以,家乡人都用麦秸、葵花杆等当柴火烧,不温不火,炒出的莜麦微黄发亮,效果**,这是“一熟”。炒莜麦用的工具也较为别致,是把木头制成粗似婴儿胳膊,长约七八寸橄榄状,再安一根木把即可使用,俗称莜麦耙子,掌耙人逆时针边推边转,待大气冒过,莜麦呈微黄发亮便可出锅了。莜麦炒好后就可以入磨加工成面粉了。早些年,人们基本上吃的都是带皮的莜面。现在很难吃上真正的带皮莜面了,都已经去皮后进行了精加工,做法也简单了。加工出来的莜面又白又细,蒸熟的莜面味儿逊色了不少。做莜面之前要先把莜面和好,但不叫"和莜面",而是"粉莜面"。因此粉莜面时,将适量的开水倒入莜面中,莜面的香味儿扑鼻而来,这时的莜面处于半熟状态,“烫熟”是二熟。然后用筷子(过去有专用的搅面棍儿)顺着盆边延同一方向把干面搅到一起,基本形成一整块,搅动时要感到很吃力,这才说明软硬度正好。约半小时后,水完全融进面粉后,这样就可以把整块面揉起来,揉法与白面有所不同,是用两个拳头上下搋,又称"搋莜面",几轮过来,莜面就搋好了。莜面的做法门类繁多,蒸、煮、炒,各具特色。无论哪一种,稍不注意火候,就会吃上夹生饭,那样全然失去了莜面所特有的味道。因此,莜面的“三熟”尤为重要。莜面捏制好以后,必须等锅里的水完全烧开后才可以上锅蒸或者煮,而且要保持一定时间的大火,大约十分钟后,当浓香的莜面味儿完全释放出来后,就可以食用了。记得小时候没有现在用电方便,更没有煤气,只能用拉风箱来做饭。特别是蒸莜面时,专门安排一人拉风箱,有时候小孩子干活不靠谱,不看火也不加火,低着头一个劲地拉,结果蒸到一半时间火灭了,那也只能将就着吃了,吃到嘴里的莜面难以下咽不说还没有一丝莜面特有的爽滑劲,蒸莜面讲究的是个一鼓作气。

俗话说,莜面吃个半饱饱,喝碗开水正好好。一个外乡人第一次吃莜面窝窝(也称栲栳栳)就弄出了笑话,他不懂这种饭的吃法,当地人告诉他要蘸这吃,意思是蘸着汤料吃,结果他理解为站着吃,而且感觉这莜面的口感很好,于是他吃的腰都弯不下。这可遇到了麻烦,肚子撑的难受,一夜无法入睡,只能在院子里溜达,这或许就是莜面耐饥饿的缘由吧。民间相传,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携家眷途径灵空山盘古寺,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以款待。李渊问:“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方丈赴任途中,看莜麦初收,便把莜麦栲栳栳传给当地。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莜面栲栳栳之所以受大众喜欢,是因为它的做工独特,一般做法是取一小块莜面放在倾斜的光滑的釉面砖上,用右手掌揉成一定的形状后,再紧贴砖面向下推,形成薄薄的长条形皮儿状,然后用左手轻轻地将皮儿捻起的同时顺势绕在食指上,形成高约1寸的圆筒状,整整齐齐立满笼屉后,酷似蜂窝,因此又称莜面窝窝。蒸熟后的莜面窝窝里面显粗糙,有利于汤料的粘附,而外面十分光滑,很容易下口。手背栲栳栳是家乡妇女做莜面的一大绝活,是将一大团莜面背在右手背上,同时夹在食指和中指间,推的时候攥紧右拳,恰好挤出一小块儿来,开始捏制莜面窝窝了,这样具有连贯性,既省时又省力,没有一定功力的人是学不来的。不同的季节莜面配制的汤料也不尽相同。夏秋之际,天气较热,适合配制黄瓜、水萝卜腌制的凉汤来拌莜面,黄瓜和水萝卜丝中加入少量蒜末,撒上适量盐,待蔬菜中水分被盐分解出来后,把炝好的芝麻葱花油倒入汤中,用山西老陈醋调制,再把切好的芫荽撒入汤中,这时浓浓的香酸味扑鼻而来,沁人心脾,食欲大振。春冬季节,这时的天气比较寒冷,人们一般喜欢用羊肉熬制汤料,既御寒又不显油腻。

“内蒙三大宝,莜面、山药(土豆)、大皮袄”。莜面和土豆历来是黄金搭档,家乡人不管怎样吃莜面,始终离不开土豆。莜面顿顿是把土豆切成丝卷到莜面里再切成圆柱状;老鹰含菜是把土豆切成片夹在上下两层擀好的莜面里,再切成条状;山药鱼鱼羊肉汤是人们冬季最爱吃的了,把土豆焖熟后,把莜面和在剥了皮的土豆里捣成泥状,然后趁热捏成鱼鱼。大多数人家把捏好的鱼鱼冷冻后,储藏起来,以备随时招待的客人。抿八股大概是鲜为人知的莜面食品了。每年秋天,土豆收获的季节,家乡的主妇们从地里挖几颗上好的土豆,削皮,磨制成糊状,把莜面掺入其中,软硬正好后,待锅里的水烧开,铲一块放在抿八股板子上,这个板子是带有均匀的筷子粗的小孔,而且小孔不是直的,是有一点斜度的。然后用手在板子上来回推动面块儿,几个回合下来,抿八股就被挤压到锅里了,几分钟后即可食用,由于新土豆含淀粉量高,所以抿八股既爽滑又劲道,用猪肉块儿和甜面酱炒制的肉酱调制起来,再加点韭菜花酱、陈醋、辣油等,尽管人们嘴里辣的滋溜溜响,吃的满头冒汗,还是忍不住说,“再来一碗。”

细心的人会发现,爱吃莜面的女人的身材都显苗条,皮肤润滑有光泽,男人身体也很强壮。科学研究发现,莜面中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和药物成分,可以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同时莜面中含有一种特殊物质——亚油酸,它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具有明显的功效。另外,莜面还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有助于减肥和美容。家乡爱喝酒的男人们,有时饮酒过量,胃里难受,只要吃上一顿莜面鱼鱼肉汤子就会不治而愈。

一方水土一方人,南方人有水的灵气,北方人有原野般的广袤与粗犷,南来北往,遥望故乡,那段情犹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