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烤姥姥

莜面烤姥姥。或许你认为怎么这个名字怎么这么奇怪。其实莜面烤姥姥是山西高纬度地区最为著名的传统面食小吃,是晋菜的代表之一。烤姥姥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因为形状很像笆斗,民间用语就是姥姥。

不过又慢烤姥姥是山西的十大面食之一。在工艺上非常讲究,并且成型美观并且可以和筋道的口感完美结合,吃之前再加上羊肉臊子,一家吃着十家香。于是成为了山西地区最为地道的美食之一,就连当初康熙皇帝吃完之后也是赞不绝口,并且说吃莜面烤姥姥是人生快事之一


栲栳栳”是一种面食,由莜面做成,是山西大同、吕梁等山区,河北张家口、承德地区人民喜欢的一种面食,一般称为莜面栲栳栳。在张家口称之为“莜面窝窝“”莜面窝子”。现在已作为杂粮小吃在饭店酒楼大受欢迎。型如猫耳,色呈暗红,吃起来有乡土风味,一般会沾特殊的酱料食用。蘸着酸辣汁品尝,口感很筋道爽口。

莜面栲栳栳的制做工序非常严格,和面一般是由体力较好的人负责,加以烧开的水,用擀面棍搅拌成面团,必须趁热将其揉精。接下来在手掌上将小莜面团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绕,就变出了一卷卷的莜面栲栳栳。 大约长10厘米,宽5厘米的舌型薄片卷出来的圆筒状就是它的大小。

“栲栳栳”一定要用莜面。莜面是面中之上品。山西有一首童谣这样唱:“三十里的莜面二十里的糕,十里的豆面饿断腰。”便是佐证。做“栲栳栳”用的莜麦要炒熟后再磨成粉,用滚烫的热水和了面,再放在一块光滑的石片上揉,然后用一根木杖子把莜面擀成片,捏成一个一个小圆,让它们挤在小蒸笼里,加大火蒸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