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酒厂推出非流通的品鉴酒和标准样?
近几年以来,部分酱酒企业悄悄地推出了自己非流通的酒,分为品鉴酒和标准样两种,基本上都是光瓶无盒无条码的非流通,但是可以直接零售。以第二传奇无忧为例子,无忧本身的定位并不低,且是坛子类型为主,这种标准样茅型瓶风格的如果是酒厂的真酒还能捡漏买到这种高品质大曲酱香,那还是很幸运的。

资深老饕客喝酒一般会看酒厂、酒龄,然后品鉴,加上对比,基本上不会看包装和扫码价,那都是小白干的事。酒好不好,只要一对比,高下立见,适口、回味、愉悦感、干净度、独特风味,都是判断的标准之一。
这个世界纷繁复杂五光十色,也光怪陆离。酱酒一直以来都是卖包装+瓶子+很平庸的酒质,特别是对于非贵州本土和浓香清香转到酱酒的人来说,高品质的大曲坤沙酒那种厚重感、干净度是重口味的,相对来说他们更喜欢碎沙甚至翻沙,还有去喜欢带酒糟味的酒精串酒去的,这就给酒商以次充好很大的机会,抓住漏洞其实也是抓住风口,投其所好用豪华包装配烂酒去忽悠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赚得盆满钵满的。

如果你在乎包装,这种简装好酒你可能漏掉了,甚至是飞天茅台都不是你所喜欢的,可这种瓶子就是经典呀,这种风格也是茅台镇绝大多数出去的酒的风格,就像带台字的商标一样,一眼看出是酱酒,是茅台镇来的酱酒。非仁怀产区,基本上都要做自己的瓶型,其实也是严重的抄袭,却以为是特色,只不过是少见多怪罢了。
摘要和珍酒抄袭谁?不懂得的自行百度或抖音查询,没必要抬杠。在审美上,不论是品牌方还是设计方,水平都还有待提高,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成为“经典永流传”又是何其的难!

李渡高粱、莲塘高粱都采用二锅头的简装风格和瓶子,大几百破千一瓶的销售价,要不是团购和文化的加持,摆在货架上几十年老板换了好几个可能酒都还没能卖出去。
习酒的瓶子八十年代就设计了,现在重启而已,只是在瓶身上做了微调改动,并不是现在那些做设计的吹嘘有多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饮水思源,是这些精致利己主义者要反思的。

酱酒价格一路上涨,除了包装和设计费用,各种广告费也是很恐怖的,这些都要算到每一瓶酒上,且只多不少。虚标的价格,虚高的价格,其实对行业对产区都是伤害,人越来越理性,社会上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暴利下的制假售假侵权产品又那么泛滥。消费者防不胜防……
品鉴酒、标准样,毕竟不是大批量出货的酒水,甚至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到,更不是全国都有卖的,只要价格合理,购买渠道短,这种酒就是非常好的选择。冗长的渠道,不见底的推广费,对于消费者来说就是增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