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小时候收高粱和制作扫帚趣事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必删

小时候生活在乡下,因家庭较为贫困,加上读书也没有现在这么卷,所以父母对孩子读书的事也管的不怎么严厉,农村的孩子放学后都会帮忙收庄稼的劳作。在我的印象中,参与帮忙收高粱和制作扫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记忆中,当年老家种植的主要农作物都是以旱作物为主,水稻偏少。最常见的就是地瓜、大麦、小麦、高粱、大豆和花生等。地瓜、大小麦和高粱是主粮,主要是维持一家老小口粮之需。花生也是重要的作物,可以吃,也可以榨油,还是交售公粮的指定产品。

印象中,高粱比较容易种植,产量也高。收成时节,看到满地高粱杆子上垂挂的那一串串沉甸甸的穗子,看到收获的一袋袋高粱米,心里也有不少丰收的喜悦。在粮食较为匮乏的年代,高粱米也是养活一家子的重要食粮之一。

以前在农村,高粱不仅可以当饭吃,还可以制作扫帚。

每到高粱收获季节,我们跟着大人一起到地里,用镰刀把高粱齐根割下来,一捆捆的用板车拉回家。收割高粱时,偶尔碰到一些比较罕见的甜高粱,其内芯是绿色的,可以像吃甘蔗一样剥开吃,汁液很甜,这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零食了。在高粱地里能找到这种甜的高粱,这已经是小孩子们参与高粱收割劳动中最惊喜的收获了。

刚拉回家的高粱,先是暂时堆放在屋里的走廊或大厅角落,接下来的脱粒劳作对小孩子们来说就是苦差事了。

高粱脱粒前,大人们会在屋里的角落里围一块地方,把沉甸甸的穗子在地板上摔打脱粒。看着成堆的高粱小山需要脱粒,溅得满身都是粉尘和高粱米碎屑,手上也是粘乎乎的,既辛苦又很脏,枯燥乏味但又不敢不做,否则只有挨打找骂的份。当然,如果耍赖偷懒,最后大人都会收拾残局的。

最终,脱粒完的高粱米和高粱杆再分别晒干。高粱米当主食吃口感并不好,经常用作禽畜的饲料,或者制作一些特色食品。

每到高粱收成的季节,母亲经常会用高粱米碾碎搓成丸子,加上红糖做成一大盆的“糖粿”,软软糯糯的,吃多了感觉很腻,对肠胃也不好,经常拉肚子。每次吃不完放一夜就馊掉,只好倒掉喂猪了。有时也会用高粱米制作高粱粿,里面包上花生和糖搅拌的馅,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美味食品。

晒干的高粱秆子则主要用来制作大小的各种扫帚,这个我也喜欢帮忙做,学会后颇有成就感。

制作扫帚时,先把晒干的高粱秆子茎叶剥开,剥下来的茎叶用水浸湿,拧成绳状。再把适量的高粱秆子按约莫一根扫帚的粗细拢好,捆扎时,把钩绳的木头钩子钩在门槛石上,用钩绳的麻绳用力勒紧,勒出一道凹痕,再用高粱茎叶做的小绳索绑好,一把扫帚就基本成型了。最后再用剪刀适当修剪一下,高粱扫帚制作就大功告成了。

我在旁边看着大人们做高粱杆扫帚,看着看着也学会了,于是边学着做,居然也不错。以前高粱杆扫帚做得较多时,偶尔也会挑到集贸市场去售卖,换点小钱补贴家用。

回想起来,早年的乡下孩子读书没有现今这么大大的压力,因为生活所需,总被要求参与各种田间地头的劳动,虽然艰辛,但是既锤炼了身心,也让我们留下了许多童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