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4种庄稼的下脚料,农民为啥当宝贝?|阿兮随笔
有这样一句话:“庄稼不收年年种”,说的就是农民了。
农民种粮食作物,当然为的是粮食丰收。可阿兮发现,农村人麦收、秋收后,一些作物的秸秆等“下脚料”,却宝贝成什么似的,都留着,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四种东西,在农民手里真的是宝贝。下面听阿兮给您配图详解:
一、玉米皮
做面食时,比如包包子、蒸馒头时做垫子,不粘箅子。
2.做草编材料。编蒲团、提兜、各种漂亮的草制艺品,还可以搓成粗细不匀的绳,缝制玉米皮凉鞋等。
3.串门帘。这个四十岁以上有农村经历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吧?当年用玉米皮串门帘,在农村很流行呢,几乎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干过这活儿。
二、麦秆
1.串麦秆帘,蒸馒头。
乡村农民们,在麦子成熟的时候,都会去麦田里看看,留一片麦秆粗壮的好小麦,等着手工拔麦子。这么辛苦,为的就是麦秆。
一般麦子连根带麦穗拔回家后,要仔细一根根的剪根、剪穗,尽量留最长的麦秆。
若是手巧的农家大婶,就会把麦秆上的草撕去,干干净净的,用线串成软盖帘(如下图),蒸馒头的时候直接垫在箅子上,这样不需要替玉米皮蒸馒头,也不会粘,效果非常好。
不那么讲究的农家,就在蒸馒头的时候,直接拿了那麦秆,直接铺在箅子上,蒸出的馒头依然松软好吃不粘锅。
2、编草帽等。阿兮小时候最喜欢父亲为我用麦秆编的蝈蝈笼,很精致啊!当然,也用过高粱杆编过蝈蝈笼,也很好看。
三、高粱杆
1.做盖帘。小时候,家里也很多收藏的高粱杆。粗细不一,有红高粱和黏高粱两种。一般粗的秆用铁丝穿,显得硬邦邦的,可以当瓮盖或熥饭的箅子。
黏高粱长穗的那一节的秆,单独留着,用来穿盖帘,就是包饺子时放饺子,或者放馒头的这种盖帘。(见下图)
2.编制其它日用品。高粱杆劈开,用那高粱杆外皮编制软箅子(在锅之上,锅盖之下,加了软箅子蒸馒头不滴答汽水,馒头好看)、炕席(一般家庭的炕席都过年去集市上揭,农村有专门以此为业的编匠)、席头盒子(这样盛零碎东西的小盒子,农村有很多老人喜欢自己编,现在也失传了)等。
下图的席头盒子,有熟悉的吗?阿兮小时候,家里有大大小小好多个这些席头盒子,还有方形的小盒子,特别漂亮。
四、落高粱穗
落高粱穗,是指刮下高粱粒以后的空穗子,但一定要带着长穗的那根秆。它们的用途主要是扎炊帚和笤帚。
农村人,心灵手巧的太多了。他们做了农民,只因为他们生于农村,各种的原因没有进入城市,并不表示他们就低人一等。在精神上,这些爱生活,懂得创造美的淳朴农村人,更值得我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