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也有千岛湖!潘家口:淹没了古城,消失了村庄
▲
潘家口水库下的一处上世纪70年代的石墙 摄影 @ 吴立新
三十五年前,为解决天津市用水问题,河北省东北部最大河流
滦河中游,被一坐大坝拦腰斩断;形成的水库,淹没了附近多个村庄。
同时沉入水底的,还有一段华丽丽的明长城。
这里
隐藏着水下长城的奇景,封存了一个村庄的秘史
世间再无滦河谷,世间再无潘家口
文|公子羽
接济天津用水的水利工程叫引滦入津,三十五年前形成的水库位于河北省迁西县。没错!就是盛产栗子的那个地方,这里原本是滦河中游河谷,为燕山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
时光穿越到明代,迁西地区还没有县城,只有一群险要的边关。按照行政区域,这里属于永平府(中心驻地为河北卢龙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说的就是这里啦。
按照长城军区体系,这里属于蓟镇总兵辖区。蓟镇,当时的边防“九镇”之一,负有卫京师重任。
▼
水库大坝合龙后,被淹没的区域主要覆盖。地图上松棚路、喜峰路,中间的峡谷区域。
有喜峰口、潘家口、李家谷3座关始建于500多年前的喜峰口、潘家口。不仅是长城的两处重要关隘,
更是中原通往东北的咽喉著名的山海关跟它们同属一个防区。
▲ 永平府境内的长城与水系图 左上角为水库覆盖区域 制图 @ 刘震宇
除了两座关城,附近还有墩台21座,敌楼160座,绵延约50公里五百多年岁月里,两座关城及附近长城不断地被洗礼
这里发生的著名事件有
明代,戚继光曾经在这里加固长城;清代,官军在这里与噶尔丹激战;抗战时期,有二十九路军与日寇的“长城抗战”。
随着潘家口水库诞生,未来得及拆毁的两座雄关的骨架,最终没入水下。同时消失的,还有潘家口村,一个长城脚下诞生的村庄,也是主角——贾长月的家
▼
▲ 潘家口水库及附近长城分布图 制图 @ 王岩
“引滦入津”的主体工程——潘家口水库于1975年开始施工,到1978年完成建设。因为工程量太大,很多建筑没来得及拆除两座雄关、部城墙、敌楼,以及潘家口村的废墟已在50米深水处。
▲ 1998年,经营水上客栈的贾长月买了这条铁船,并一直使用到今。
喜峰口最早叫松亭关。传说元末,有对父子因战乱而分离,后在这里相逢相抱后大笑而死。
当地人把父子安葬,关口改名为喜逢口。到了明初改名为喜峰口,63岁的贾长月,是一名老潘家口库区移民
他从小到大生活的“潘家口村”其实就在关城城墙内形成的村落,相传一姓潘将领曾在此首关而得名。
老贾则言之凿凿地说:这位潘将军就是北宋大将潘美,驻守潘家口。另一位将军就是,
杨老令公杨业守在滦河对岸的喜峰口。
▼
▲根据明代《永平府志》资料绘制的潘家口、喜峰口长城复原图。绘图@刘震宇
传说毕竟是传说,宋朝初期皇帝赵光义在北京地区发动了一场旨在“收复幽云十六州”的高粱河大战结果呢?
宋太宗领导的“御驾亲征天团”惨败而归,从此北宋再也没能到达过燕山脚下,杨家将守卫潘家口。
只能是民间百姓的美好臆想罢了
▲ 北宋鼎盛时期的疆域图,最北界限在今河北易县一带。制图 @ 苍天熊猫
老贾世居的村庄“潘家口村”被淹没前是这样的
▼
▲ 1977年的潘家口 摄影 @ 迁西县城照相馆的摄影师
水库蓄水前,周边村落要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除了长城遗址村内民居建筑几乎全被拆除。1977年,潘家口村被拆前夕村干部专程从迁西县城的照相馆里请来摄影师,拍摄了潘家口村的全景照。水库蓄水后,这个村名也彻底成了历史,行政区划地图上也就没了它的名字。
不得不说,当时的村干部非常有远见,有“影像记录”意识。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影像,让包括贾长月这样的移民,留下了一幅可供回忆的画面。
上世纪80年代,他全家被安排迁徙到唐山市唐海县,并把户籍落到那里。谁也没想到,老贾一家对当地水土不服,过了几年不少村民索性又自己回到了原来生活的地方,主要靠打鱼摆渡放羊为生。贾长月家就是其中一家。
随着旅游观光客增多,如今在村庄淹没的地方,他经营了一农家乐式的客栈,水边有一座简单的“船屋”,一艘号称“天水小筑”的大浮船,用于接待客人用餐。
“船屋”泊在一段长城边墙的边上,并被牢牢地固定下来。船后边山下他们盖了两排砖石结构的房子,一排用作客房,一排用于自住。
▼
▲ 贾长月的长城农家院。
这个客栈主要接待对象,是来这里观光或摄影的人。
前方 风光大片来袭!请将手机横过来
▼
▲ 潘家口水库及周边长城全景图 摄影 唐山著名摄影师 @戚辉
▲2003年前后
潘家口水库被淹没的长城一度部分露出水面,“水下长城”开始有了一些名气,陆续有搞摄影、学摄影的人
以及部分潜水爱好者光顾这里,这一年贾长月家的“天水小筑”开始修建营业。
著名的水下摄影师吴立新,曾多次来此潜水,寻找潘家口关城及淹在水下的长城敌楼。精通潜水并摄影的团队寥寥无几,吴立新是这方面的领军人物。他不光留恋那些自然风光,更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
刷爆人们眼球的《千岛湖古城》专题,就出自他的团队。几年后,他们又将镜头转向北方的潘家口水库
▼
▲ 碧波之下的长城废墟,安静而温婉。摄影 @ 吴立新
▲不知哪位村民遗落的镐头,附近还有一张破旧的渔网 摄影 @ 吴立新
▲吴立新潜水团队的一位摄影师钻入一座敌楼。摄影 @ 吴立新
▲约50米水深处,伴随着潜水灯的光柱照射,出现了一处拱门,比以往看到的烽火台拱门大得多。
对照相关资料,确定这就是潘家口关城的南门。摄影 @ 吴立新
说起来古城堡的寻找过程和拍摄经历,吴立新总是难掩内心的激动:
“ 水下的长城失去了印象中的雄伟,被绿藻覆盖的它,显得那么安静、温婉,水深到了20多米处,像是走进了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夜,能听到的只有自己的呼吸声;潜入50米的时候,我们找到了潘家口关南门,这道城门下,曾经驻守着大队官兵,甚至曾有将军骑着高头大马从门洞下穿过。古时城内则有当地屯垦百姓的院落和生活用品,我们游着水从下面走过,看到的只是一片沉寂的废墟”
历史和现实的如此对照,时光交错的感觉让潜水者们陶醉不已。对于老贾来说这些画面有另一层的意义:他的乡愁、他的图腾、他的青春,贾长月祖祖辈辈数百年的家园,就永远沉睡在那里了。
老贾一家虽然回到迁西老家,却已经不再被视为本地人。按时髦叫法是“潘漂儿”尽管故乡就在水面之下,但是按照户籍,他们是“外地人”——籍贯位数百里外的唐海(2012年7月11日,已改名曹妃甸区)
原唐海县,是在国营柏各庄农场基础上建立的农垦体制县,南临渤海,海岸线长9.1公里
据贾长月讲,因为是“外地人”,本地派出所、工商、卫生等部门,经常给于“特殊照顾”。要摆平这些事,平日没少花钱
但他还是很知足,尽管经营过程少不了这样的麻烦,毕竟能守着祖祖辈辈的土地,心里还是很踏实。
贾长月希望能够在这里一直待下去,他一边对我说,一边翻出了相簿。这些个人相簿,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这个长城村落的变迁:以下组图经主人同意授权使用未经本号允许,禁止私下盗图使用
图片翻拍 @ 公子羽
▼
▲
1974年
后来成为贾长月妻子的郝庆兰在唐山市凤凰山公园留影,两年后的1976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将这一带夷为平地
▲
1977年
潘家口水库刚开始建设,横跨滦河的潘家口大桥。1982年水库建成后,这座庞大的建筑被淹没在水下
▲
上世纪80年代初
水库大坝合拢之后贾长月一家,移民到唐海县(今曹妃甸区),他们的大儿子在当地出生
▲
上世纪80年代初
世代生活在内陆的老贾不习惯海边生活,一家三口迁回了潘家口。地图上的村庄地名已经消失,只留下了“潘家口水库”
当时他打鱼用的是手摇木船
▲
上世纪80年代初
回迁的部分潘家口村老村民,在水库边合影留念。最前一排是贾长月的老伴儿和大儿子
▲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贾长月的女儿、小儿子在水库的船上出生,并在这条船上度过了幼年
▲
上世纪90年代
迁回老家后老贾买了一些羊在山坡上放养,成为他们一家重要的收入来源,村庄被淹没后,周边基本没有可耕种的农田
三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的暑假,从事外交工作的亲戚来这里探亲,给他和三个孩子拍了这张照片,背景就是水库和长城
▲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潘家口水库一带常有摄影师造访,在山坡上干农活的贾长月,跟其中国一位摄影师合影
▲
1998年
贾长月的小木船换成了铁皮船,在水库中打鱼,顺便做一些摆渡生意,15年之后
▲
2013年至今
贾长月一家经营客栈已经十年,经过曲折岁月洗礼,他已经两鬓斑白,村子已经淹没40多年。经历过如此曲折岁月的洗礼,老两口已经能够十分平静地面对更多的变迁。最让他们牵挂的三个孩子,已经陆续成家并在城里买了房子。
—END—
大 地 理 馆geo-museum
地理传播自媒体第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