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种植,老农教你几招,谷子田间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增产
大家好,小编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叙述谷子各个生育阶段的特点,高产谷子的长势长相和田间管理措施。

(一)苗期管理
1. 谷子苗期的生育特点
谷子从出土到分蘖拔节为苗期阶段。其生育点,是在全苗的基础上,促进根系的发展,多发根,深扎根,从而达到苗壮。
谷子播种后到出苗前,种子萌发与幼芽生长全靠胚乳贮藏的养分转化自给。需水不多,只要有黄摘土即可出苗。所需要的空气、温度一般均可满足要求。只要认真做好精细整地,种后砘压,破除板结,预防"卷黄"、"烧尖"和"灌耳",即可保证全苗。
出苗后到拔节前,主要是生长根系,根数和根重增加较快,而茎和叶的生长较慢。从表3-10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比值看出,在苗期,地下部为地上部的23-91%。从拔节以后到成熟期,降低为5-9%。因此,如果苗期根系没有扎好,拔节后地上部分猛长,根系的生长就要受到影响,这个损失就很难弥补。

2. 高产谷子菌期的长势长相根据生产实践和多年观察,高产谷子苗期长相,从大田看应当是满垄、苗全、生长整齐、株株短粗茁壮。每株谷苗的长势是"秆圆、心尖、色绿、根深"。
3. 攻壮苗的田间管理措施
谷子苗期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保全苗促壮苗。事物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为使小苗蹲实苗壮,在播种之前就要做到整地精细、科学施肥、种子处理等,为壮苗打下基础,并及早加强苗期的田间管理。一环扣一环,管好管到底。主要措施是压青础、早间苗、早中耕、早治虫、移苗补缺和防灌耳等。

(1) 压青础除播种后随搂、黄芽吨外,谷苗长到一叶一心时要进行第三次一一压青吨。压青碗能有效地控制地上部分的生长,使谷苗茎基部变粗,促进谷子早扎根,快扎次生根,建成发达的根系。同时,还有灭虫防风保苗的作用。
为了防止伤苗,必须掌握压时间。一般在谷子长到一叶一心时,于每天的上午11时至下午4时进行。一早一晚小苗脆弱,容易折断,因而不宜碗压。
(2)早间苗早间苗对培育壮苗具有重要意义。"谷拔寸,顶上粪"的谚语就是一个科学的总结。
春谷一般每亩出苗达30万株左右,小苗拥挤在一起互相遮荫、争光、争水、争肥。特别是为了争夺光照,互相竞长,从而引起谷苗不正常的伸长,导致苗期正常生长过程发生紊乱。

早间苗,不仅避免了谷苗相互争水,争肥,尤其重要的是改善了光照条件,满足了幼苗期对光照的强烈要求。
早间苗比晚间苗根系的总吸收表面积增大7.2倍,其活跃的吸附表面积增加8.7倍。根系吸收水分能力,早间苗比晚间苗增加近2倍。叶片的光合作用,间苗越迟光合作用随着降低,呼吸作用却是随着间苗期的推迟而变强,增大了呼吸强度和养分消耗,营养跟不上,谷苗生长受到影响。
晚间苗,不仅碳水化合物降低,而含氮物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早间苗比晚间苗全氮量增加0.3-1倍,蛋白氮提高11.9-38%。晚间苗在根部尤其是非蛋白氮减少的更多,影响到地上部分生长。

间苗方法目前大部还是人工间苗。人工间苗比较费工,但是便于选留壮苗,留苗密度均匀,质量高。还有用锄间苗的即按、丛留苗法。工效较高,但不便于选苗。有的地方,采用减少播种量,出苗后只拨一拔双株苗,使苗疏松,也是一种方法。
间苗技术间苗要作到五留五不留:留生长一律的,不留七高八低的;留壮苗,不留有病虫的;留颜色黑绿的,不留黄的;留肥的,不留瘦的;留大的,不留小的。间苗时要结合拔除垄眼杂草。要间掉的谷苗,必须连根拔掉,否则遇雨后又会长出来。

(3)早中耕谷子一般中耕3-4次。第一次中耕时间,应结合间苗或者是间苗之后进行。第一次中耕,幼苗大部是独股根,苗子小。在锄茜技术上,要掌握浅锄、细锄,抿碎土,围正苗。这次中耕,不仅能松土、锄草、提高地温,而且浅锄以后,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避免幼根盘踞表层,有利于根系深扎和次生根的生长。
(4)早治虫病虫害是农业生产的大敌,彻底消灭其危害,才能保证谷子的健壮生长。谷子苗期主要害虫有粟灰螺、玉米耍、拟地娜、粟跳蝴等,根据病虫测报情况,及时做好防治工作。

(5)防灌耳,破板结我国北方由于春季干旱,正当小苗出土,往往因久旱遇雨造成泥土淤苗。群众叫"灌耳"。雨过天晴,地表板绪,如不及时破除,小苗出不来,形成严重的缺苗。为了防止灌耳,下种后,根据地势,在谷地里挖几条排水沟,避免大水存水淤苗。如果出现灌耳,要抓紧时间抢救。
(6)移苗补栽为了做到满垄全苗,在定苗前后,发现缺苗断垄,要及时移苗补栽。为了准备发生缺苗断垄后,移苗补缺,应有计划地在地头、地角、小块地上留些苗床。有时也可以采取边间苗边补栽的办法。

总之,要确实加强苗期的田间管理,保证菌全苗壮,为攻壮株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