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种植:正确的合理密植,可以提高产量,你知道怎么做吗
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谷子种植过程中对于合理密植的具体措施及其意义,进来看看吧!

1、 合理密植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过去老农衡量谷子产量高低,常以谷穗六小、怪重为依据,认为只有穗子大而重才能获得高产,所谓:"稀谷长大穗","稠谷子好看,稀谷子吃饭"等农,都反映过去稀植习惯是普遍的。其实穗子大小和轻重,并不是决定产量高低的唯一因素,还要看单位面积内株,和穗数的多少,问题在如何使两者的矛盾统一起来,如果既增动了单位面积际数,又能保証每株穗子既大又重,或者穗子虽小些轻些,但学位面积总穗数增多,这样才能使总产最有所增加、合理密植就是正确的配置植株的营养面积,最有效地利用地力和日光能,要尽可能增心单位面积株数,又必须保証每一植株生长健壮,使单称个体与单位面积闷的植稼群体之间的矛盾统一起来,从而获得增产。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实行合理密植呢?合理密植首先要从等距全苗做起,如果一块地里的谷苗稀稠不匀。或者缺苗很多,当然就该不上密植。由于整地及播种质量不好,我省谷子缺苗现象是普遍而严重的,一般达15~20%。如果我们作好整地保,工作,提高潘种质量,从而消灭缺苗现象,就无形中使密度增加了13~20%,再加上间苗、中耕时细心操作,保持株和株之间的等距,便能更充分的利用地力,增产就有了保证。

其次,增加密植程度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目前稀植的基础上,要适当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谷子对水分和肥料的反应很敏感,粪大水足,单株所需要的营养面积小,可以种密一些,在干旱瘠薄的土地中,单株所需要的营养面积大,就应该稀些。因此实行密植要看具体条件,不可窗目冒干,要不,就有减产的可能。
谷子的品种很多,生长发育的日数有长有短,植株有大有小,分蘖有强有弱,留苗稀稠要充分考虑品种的特性,才能发挥它的潜力。一般的说,生长期长、植栋高大、分蘖性强的品种,所需要的营养面积要大些,留苗密度应适当放稀。另外,谷子是一种中耕作物,植株也较高大,为了便于田间管理和株秆间通风透光,应该保持较宽的行距。一般0.8~1.2尺为宜,关中及长城沿钱地区有些水地的谷子,行距仅5~6寸,对田间管理不利,中耕有困难,如果用机器中耕,应适当放宽到1尺左右,并从缩短株距,加宽播幅两方面来达到增加密度的目的。

2、 留苗密度
从以上所述情况知道,谷子的留苗密度是个复杂问题,要提出一个普遍适用的定额是不可能的,必须根据自然条件和耕作水平,因地制宜。这里只能对各地区的密植范围大体上提出以下的一个轮廓:
(1) 延河、洛河流线山地行距1.2~1.5尺,株距0.8~1.0尺,每亩留苗4~6千株(带种的豆子在外,以下山地均同此);水平梯阳及旱川地行距1~1.2尺,株距5寸左右,每亩留苗1万株左右;水地行距1尺,宽幅调角留苗,每亩2~3万株。
(2) 无定河、清间河流域山地行距1.5尺左右,株距1尺左右,每亩留苗约4干株;水平梯及旱川地行距1.0~1.2尺,标距5~6寸,每亩留苗8千至1万株;水地行距1尺,宽幅调角留苗,每亩2~2.5万株。

(3) 长城沿线风砂区山地行距1.0~1.5尺,株距0.8~1.0尺,每亩留苗5~6千株,川滩地行距0.8~1.0尺,株距6~8寸,每亩留苗1~1.2万株,水地行距1尺,寛幅播种,调角留苗,每亩2万株左右。
(4) 关中旱地行距1尺左右,株5~6寸,每亩留苗1.0~1.2万株;水地行距1尺左右,宽幅播种,调角留苗,每亩2~3万株。

以上系指一般大田生产而言,对增水、增肥、深耕的高产卫星田,应尽可能增加密度,才能保証高额产量的获得。采用高株不分蘖、生长期中等的品种,每亩留苗数以2.5~3.0万株生长最好,亩产1135.443斤,留苗超过35万株以上,则植株生长和弱,抽穗后遇到大风雨即全部倒伏,农谚说:"谷倒一包糠",因此严重减产。每亩留苗从5~30万株,其中以5万株者产量最高,密度越大则茎秤越细,倒伏越严重,成穗率越低。穗子越小,秕谷越多。在不同行距试验中,由2~8寸者,以8寸最好。上述事例说明,目前高额丰产的每亩留苗密皮应控制在3~5万株之间,行距不能小于8寸。

有人说,要实行密植必须增强播种量,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谷子不能像小麦那样,可通过播种量来计算预期密度,因为谷子是需要间苗的,目前一般播种量是每亩1~1.5斤,约合15~30万粒种籽,如果有70%出苗就足够了,播种量过大反会造成幼苗生长拥挤,增加间苗用工量。问题的关键在于保証全苗,应该从整地保城、精选种子、改进播种技术、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着手,将作务技术提高,才能解决问题。增加播种量只是一种次要的办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例如在抗旱播种、种子发芽球较法或伤苗害虫较多的情况下,播种量是要适当增加的。

以上就是关于合理密植的相关具体措施和意义啦,希望可以给种植谷子的您有更深的思考,好啦,今天内容就到这里啦,我们下一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