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福谷仓:区区刘家几十口人,何以修建存放十万斤粮食的谷仓?
刘永福谷仓:区区刘家几十口人,何以修建存放十万斤粮食的谷仓?
吴世林/文图

三宣堂大门
民族英雄刘永福的故居叫三宣堂。三宣堂有个大谷仓,就在主座的左侧,进得二门就见到。它占地一千五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三百多平方米。谷仓高约十米,与主座几乎齐平,火砖实墙。谷仓一排十间过,下方中空,离地一米多高才安装高大的木门和厚实的木地板,防潮又防鼠,相当于现代的一座小型国家储备粮库。当年,刘家的所有谷租,都挑回到这里存放,年存放量超过五万公斤,相当于四五百人一年的口粮。

刘永福谷仓一角
区区刘家几十口人,何以建成如此大的谷仓?为何要存放如此多的粮食?话还得从刘大将军和他的黑旗军说起。
刘永福是个草莽出身的民族英雄,但在助越抗法乃至后来的渡台抗日中都能立下赫赫战功。在纸桥大捷中,一次阵斩安邺,二次力歼李维业,扬中华声威,树民族气节。用大刀长矛就能打败武器精良的法国侵略者,并不是刘大将军有什么三头六臂,而是缘于他有一支能征善战、英勇杀敌的黑旗军。刘永福的黑旗军都是我们广西子弟兵,据说许多将士都是拖男带女,全家跟随。之所以愿意随他浴血沙场,皆因他爱兵如子。将军每次出征前都对部下誓言:若战死者,双亲养老送终;子养至十八岁;女养至出嫁。一诺既出,驷马难追。他自越南落籍钦州,就带回三百六十多孤儿寡母。三宣堂门前两边的板桂街(以前称攀桂街)和占鳌街,原先住的大多是烈士们的后人。
那个年代,每到月初,人们挑着谷箩,拿着米袋,到谷仓前排队取谷,曾是何等的热闹啊。而放眼望去,触目的尽是寡母带孤儿,国难民困,又是何等的悲凉啊!
据说,三宣堂的谷仓,不单是烈士后代的谷仓,也是钦州贫苦老百姓的“救命仓”。

民族英雄刘永福将军的汉白玉雕像
刘永福出身于贫穷农民家庭,关心民间疾苦,常以助人为乐。经常有灾民或困难户到三宣堂请求救济,刘家不是给钱物就是给粮食,以满足他们的要求,让他们高兴离去。
民国初年,三月的一天,刘永福到占鳌街看望黑旗军的烈士遗孤,发现每家每户都住着许多陌生面孔,就问他们从哪来的。他们说他们都是乡下人,因农田失收,没有粮吃,只好来找乡亲乞求一口饭吃了。刘永福听了眉头紧蹙,说:“我们这些孤儿寡母也很困难呢,哪有能力接济你们啊!这样吧,你们通知所有没吃的人到三宣堂来,我煮粥给你们吃,帮你们度过饥荒。”

刘永福书写的“虎”字
第二天,没吃的人都挤到了三宣堂。三宣堂的地坪上安放三四个大铁锅,锅里熬着粥。刘永福扎着头帕,穿着短衣,拿着一个长瓢,一边给饥民舀粥一边说:“乡亲们哪,我刘某人也没多大能耐,只能给你们喝粥了,我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啊!”后来他听说乡下还有许多人没吃的,就派家丁在钦州的盐埠、三婆庙、大拱桥、沙坡等处各安一个大铁锅煮粥。过了一段时间,家丁为难地告诉刘永福,谷仓的谷没有了。他说:“谷仓的谷可以没有,爱群众的心不能没有。”他叫家丁变卖他的一些家产,到外面买些谷子回来。饥民听到他说的话,个个都潸然泪下。
刘永福常用谷仓里的谷米,救济饥民,老百姓誉它为“济民仓”。钦州城里有民谣一直传唱至今:“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刘大人。”“年冬失收毋须慌,肚饿去找三宣堂。”

骏马上的刘永福将军
1962年,著名诗人田汉来钦州参观三宣堂,曾留下律诗一首:
南越崇宏有故枝,
渊翁风骨自雄奇。
守台岂敢辞金印,
抗法争先举黑旗。
垂老不忘天下事,
岁荒常恤里人饥。
庭前龙眼飘香雪,
犹似将军系马时。
诗中这句“岁荒常恤里人饥”,颂扬的正是刘永福开仓赈济、施粥救民的义举。刘将军之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戴,毫无疑问,那是因为他心中装有老百姓。

仓内一角
走进谷仓,博物工作者本着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又把谷仓复原回历史原貌。但见仓里的那堆堆稻谷,仿佛在印证着刘永福爱国爱民、体恤百姓的崇高品格和博大胸怀。
民国六年(1917年)一月,经历了国家与民族忧患的刘永福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岁。刘永福临终时仍不忘告诫子孙:“临阵不畏死,居官不要钱……惜民力以裕财源,养民气以威夷狄……”老将军一生为国为民而生,直至两鬓斑白仍不失爱国爱民热忱!
往事如风,烟消云散。谷仓犹在,但当年的情景已随着岁月的脚步悄悄溜走,化作云烟。唯有将军的壮志情怀依然浩气长存。仰望着这排谷仓,就好像翻阅一部厚重的史书,我们总能从中得到许多许多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