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

冬至,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三最

冬至白天时间最短

冬至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的一天,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此后,白昼时间渐长,日长一分,故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气候也会由暖转寒,继而由寒转暖。

冬至是24节气中制定时间最早的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的,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冬至是最早被周公测定出来的节气

冬至曾是最重要的节日

“冬至如大年” 传说上古时期黄帝曾定冬至为元旦,周代沿袭,定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为岁首,以冬至日为一年的开始。

古代冬至的贺节活动在宋代达到顶峰,《东京梦华录》载:“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祭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清朝有诗云:

冬至花糕更粉团,冬分酒吃闹闹年。

衣冠拜贺亲朋后,肉块堆盘夜祭先。

——《上海县竹枝词》秦荣光

冬至食记

冬至作为“大似年”的重要节日,又处于冬闲之时,所以特别讲究饮食宴乐。

1.馄饨、水饺

在北方,冬至都会吃馄饨或水饺。至于为什么冬至日吃馄饨呢?据说是因馄饨像鸡卵,阴阳胚胎,包孕浑涵,似远古天地混沌未开之像象,并取其谐音,将“吃馄饨”引申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之意。民间认为冬至吃馄饨或水饺,是因为“饺儿”谐音“胶耳“,可以保护耳朵不被冻掉。

2.汤圆

“家家捣米作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汤圆是南方普遍流行的冬至食品,是为“取其圆以达阳气”,因古有天圆地方之说,而天代表阳,冬至阳气初生,食用象征着“阳”的圆子,以庆贺“阳生”,同时寄予祈求团圆喜庆之意。

3.赤豆粥

赤豆粥即小豆粥。民间以食小豆粥可以辟邪。《靳楚岁时记》中已有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疫”的记载。传说共工氏有不才子,死于冬至这天,变为疫鬼,他畏惧红小豆,所以人们做赤豆粥用以趋避厉鬼,防灾祛病。但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红小豆确有清热解毒、消肿、通气、止吐等功效。

4.羊肉

在湖南兴宁、羊肉也是许多地方的冬至食品,可滋补身体,暖身驱寒。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

5.其它米食、面食

广西同正,此日煮糯米糍吃,取其温暖。

在广西地区,粽子也是冬至常见食品。

岭南一带冬至食生鱼片。

福建地区冬至吃糯米皮菜包。

晋南地区盛行熬油菜根米汤喝。

冬至养生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因为“气始于冬至”。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1.早睡晚起

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应等待阳光出现后再出来活动为宜。

2.保持室内通风

冬天为防寒保暖,不少人家习惯紧闭窗户,这是种不科学的行为。长时间待在密闭室内,室内的二氧化碳就会急剧增加。在加上汗水的分解产物,消化道排除不良气体等,将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大大下降,从而会使人在这样环境中出现头晕、食欲不振等现象,不利于人体养生。因此,冬至应该尽量开窗换气,保证室内拥有一定量的新鲜氧气。

3.宜固本护气

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不仅仅在起居方面注重养生,也应重视饮食、药物的冬令进补。

不能一味的依赖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御寒,可适当选用红枣、花生仁、核桃仁、黑芝麻、莲子、山药、扁豆、桂圆、山楂等食物御寒进补。宜多吃大白菜、淮山、鸡腿菇等健脾养胃的食物。

冬至诗词

《冬至》贵谷子

日照数九冬至天,清霜风高未辞岁。

又是一个平衡日,子线从南向北回。

《小至》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过后,一日冷过一日。

要注意防寒保暖,平安健康过冬。

分享点赞!传递小灯泡精神!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